[1]中国果菜编辑部. 食品包装发展趋势[J].中国果菜, 2016, 36(9):35-35
[2] 孙秋菊,辛士刚,.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与食品安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2(2):151-155
[3]朱丽,季强,宋建恒.增塑剂的增塑机理及其安全性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 23(3):38-39
[4] 金立享.浅谈我国塑料食品包装中常见的各种安全问题[J].塑料与包装, 2011, 6(17):58-60
[5] 靳贵英,莫湫萍.食品药品塑料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分析进展[J].今日药学, 2017, 10(10):1-15
[6]刘冬宁.国内胺类、酚类等抗氧剂发展的大致趋势[J].化工管理, 2013, 30(22):199-201
[7]杨春瑜,杨春莉,刘海玲,等.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二叔丁基对甲酚迁移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3, 34(15):13-16
[8] 王丽虹,张苗等.食品塑料包装的安全性[J].,Dec. 2016:8-9)[J].食品安全导刊, 2016, 12(12):8-9
[9]彭湘莲,李忠海,袁列江,等.纸塑食品包装材料中铅的迁移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32(2):127-130
[10]陈立伟,吴楚森,汪毅,等.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的紫外吸收剂和抗氧化剂[J].分析测试学报, 2016, 35(2):206-212
[11]姚利红,吉生军,王静莹,等.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塑料添加剂检测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进展, 2016, 6(1):20-28
[12]秦紫明,施均.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的安全性研究[J].上海塑料, 2010, 41(4):14-18
[13] 陈武祖,周兴泽.塑料食品包装的质量检验方法浅探[J].轻工标准与质量, 2016, 2(2):35-36
[14] 朱俊.关注食品塑料包装的安全隐患及其防控措施[J].塑料包装, 2014, 24(2):3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