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性能
朱钰婷, 谷琳, 何家隆, 吉华建, 王玉, 朱惠豪, 马玉录, 谢林生
摘要 (
714 )
PDF (2743 KB)(
609
)
HTML (
19 )
采用双转子连续混炼挤出机与微纳层叠共挤出成型设备制备了聚丙烯/聚酰胺6/碳纳米管(PP/PA6/CNTs)复合材料和原位微纤复合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万能拉伸试验机及电阻测试仪对其微观结构、流变性能、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共混相比,微纳层叠共挤出法使得分散相PA6/CNTs形成了微纤,微纤的形成不仅提升了复合膜的动态流变性能,并且增加了基体PP相的结晶度,提高了PA6相的结晶温度,提升了复合膜的结晶性能;当CNTs含量为0.5 %(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2.17 MPa和857.82 %,体积电阻率(R)下降到104 Ω·cm,综合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达到最佳。
陈可昕, 陈舒宁, 林建荣
摘要 (
556 )
PDF (4156 KB)(
711
)
HTML (
11 )
利用一锅法合成了Janus纳米片(JNSs),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致冷X射线能谱仪(EDS)、动态混合流变仪、动态力学热分析仪(DMA)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对JNSs的表面形貌和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考察了JNSs对聚苯乙烯/二氧化钛(PS/TiO2)共混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以及JNSs对PS/TiO2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力学性能、表观形貌的影响,并对JNSs对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容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JNSs两面的粗糙程度不同,粗糙凹面含有氨基,光滑凸面含有双键;JNSs用作PS/TiO2共混体系的相容剂时,能够增强界面作用力,改善无机粒子和有机聚合物的相容性;含0.5 份(质量份,下同)JNSs的PS/TiO2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从PS的100 ℃提高到了107 ℃;同时,JNSs在外力作用下沿力的方向取向需要耗散能量,使得其拉伸强度较PS/TiO2提高了13.43 %,断裂伸长率由12 %增加到了18 %。
温慧, 马宇飞, 信春玲, 何亚东
摘要 (
918 )
PDF (3200 KB)(
687
)
HTML (
13 )
采用环氧型扩链剂KL-E4370对热塑性聚酰胺弹性体(TPAE)进行了扩链改性,通过旋转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扩链前后TPAE的流变性能、结晶性能和发泡性能进行了表征,并研探讨了扩链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TPAE的熔体黏弹性较差,可发性差;加入扩链剂能够有效提高TPAE的支化程度;通过对TPAE进行扩链改性可使其复数黏度增加一个数量级以上,提高熔体黏弹性,从而增大发泡倍率,拓宽发泡温区,改善泡孔破裂及合并问题;但扩链后TPAE的结晶性能下降,起始结晶温度降低20 ℃左右,使得泡孔收缩情况明显;扩链剂含量为1 %(质量分数,下同)的TPAE泡沫的发泡倍率从纯TPAE的5.5倍增加到了约9倍,泡孔直径达50 μm。
毕昕媛, 姚建民
摘要 (
785 )
PDF (852 KB)(
636
)
HTML (
8 )
为了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选用大分子聚碳酸亚丙酯(PPC)和聚己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两种生物降解材料以及强力渗水助剂为原料制备PPC生物降解渗水地膜,采用多次吹膜测试法对地膜的配方和工艺方案进行了优选,并通过万能拉力测试机、紫外老化试验箱等对地膜的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按照优选方案A9和A2的配方和工艺,结合渗水地膜加工工艺,可以成功制备厚度为(0.007±0.002) mm的薄型PPC生物降解渗水地膜;以A9和A2为基础并进行优化处理后的工艺技术试制的6个产品的力学性能均能够达到GB/T 35795—2017标准要求;0.007 mm PPC生物降解渗水地膜60 d后开始出现横纵向裂口,180 d后降解率为77.06 %,365 d后降解率为95.72 %。
吴腾达, 庄吉彬, 刁雪峰, 王清文
摘要 (
809 )
PDF (1028 KB)(
1025
)
HTML (
7 )
采用左旋聚乳酸(PLLA)和右旋聚乳酸(PDLA)为原料,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立构复合聚乳酸(SC?PLA)粉末,再通过注射成型制备了SC?PLA样条,并通过差示量热扫描仪(DSC)和热变形温度测定仪对SC?PLA粉末和样条的熔融、结晶情况和热变形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SC?PLA粉末的结晶能力与初始熔融状态直接相关;当熔融温度为220~230 ℃时,SC?PLA粉末的熔融稳定时间增加,有助于SC?PLA体系结晶,该温度适合SC?PLA的注射成型加工;SC?PLA样条中SC?PLA结晶度越高,均聚物PLA结晶度越低,越有助于样条热变形性能的提高;低注射温度和以SC?PLA粉末、PLLA、PDLA为原料成型有助于SC?PLA样条在220 ℃下加热再退火后获得较高的SC?PLA结晶度,其热变形温度最高可达到150 ℃以上;注射成型过程中,有利于保留更多SC?PLA晶体和提高SC?PLA结晶度的方式,有助于提高样条在退火后的热变形性能。
杨秀琴, 刘意鹤, 苗世成, 朱登昶, 于翔
摘要 (
617 )
PDF (1806 KB)(
520
)
HTML (
10 )
采用溶液沉淀法制备了聚酰胺6/硫酸钙(PA6/CaSO4)复合粉体,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激光粒度分布仪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复合粉体的微观形貌、热性能、粒度分布、晶体结构和流动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CaSO4的加入,PA6/CaSO4复合粉体由松散的球形结构转变为密实的球形结构;CaSO4的加入能够提高PA6/CaSO4复合粉体的结晶度并拓宽其烧结温度窗口,在CaSO4含量为5 %(质量分数,下同)时,结晶度和烧结温度窗口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1.84 %和18.95 ℃;PA6/CaSO4复合粉体的粒径随CaSO4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休止角先减后增,堆积密度先增后减;当CaSO4含量为3 %~5 %时,PA6/CaSO4复合粉体的流动性能最佳,最适用于选择性激光烧结。
李美兰, 豆小喻, 何娇, 龚伟, 解程程, 刘白玲
摘要 (
728 )
PDF (2097 KB)(
792
)
HTML (
13 )
以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的磁性Fe3O4为核,通过硅烷化及酰胺化反应,制备了羧基化磁性Fe3O4复合材料(Fe3O4?SiO2?NH?COOH),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磁强度计(VSM)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不同作用条件下Fe3O4?SiO2?NH?COOH吸附Pb2+的效果及Fe3O4?SiO2?NH?COOH的重复使用效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Fe3O4?SiO2?NH?COOH结构的复合材料已被成功被制备,且该材料仍然能够实现快速磁性分离;Fe3O4?SiO2?NH?COOH对Pb2+的静态吸附动力学数据更符合准二阶动力学,吸附时间为100 min、pH=4.5、Fe3O4?SiO2?NH?COOH用量为1.0 g/L时,Fe3O4?SiO2?NH?COOH对Pb2+的最大吸附容量为208.7 mg/g,且Langmuir方程更能描述该吸附等温过程;Fe3O4?SiO2?NH?COOH对Pb2+的吸附是吸热过程;Fe3O4?SiO2?NH?COOH对Pb2+的吸附量随时间延长先增加后趋于稳定,随pH值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相比于一价阳离子,溶液中二价Ca2+、Mg2+的存在对吸附反应具有一定抑制作用;Fe3O4?SiO2?NH?COOH吸附Pb2+后可洗脱再生,连续重复使用6次后对Pb2+的去除率仍大于50 %。
雷经发, 段焕天, 刘涛, 魏展, 孙虹
摘要 (
745 )
PDF (2452 KB)(
464
)
HTML (
9 )
为研究熔融沉积聚乳酸(PLA)材料动态的力学性能,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对PLA材料进行了加载应变率分别为880、1 230、1 650、2 230 s-1的动态压缩实验,通过高帧率图像采集设备获得了不同应变率下PLA材料的变形图像,结合数字图像相关(DIC)法分析得到PLA试样表面沿加载方向的应变场,并对应变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熔融沉积PLA材料在动态载荷作用下的变形过程存在弹性阶段、塑性阶段和卸载阶段;随着应变率的增加,PLA材料在塑性阶段出现了显著的塑性流动区域;PLA材料的压缩强度和最大应变均随应变率增大而增大;利用DIC法测得在整个动态冲击实验过程中,应变在试样中分布基本均匀,应变范围随应变率增大而增大,应变率在整个加载过程中基本保持恒定;DIC法测得的应变与SHPB实验基本一致,应变率误差均小于3 %,表明本研究使用的DIC法能够应用于SHPB实验。
李韶缘, 孙玲, 蔡恒芳
摘要 (
682 )
PDF (1422 KB)(
489
)
HTML (
12 )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CO2和O2分子在聚乳酸/聚偏二氟乙烯(PLA/PVDF)共混物中的扩散行为;通过菲克第一定律和Einstein关系式计算了共混物体系模型的自由体积分数以及CO2和O2分子在体系中的扩散系数,研究探讨了自由体积分数与探头半径的关系及自由体积分数与扩散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当PLA/PVDF共混物中PLA和PVDF的质量比为9∶1时,CO2和O2气体分子的扩散系数均为最小,共混物阻隔性能最好;共混体系中小分子的动力学半径越小,扩散系数越大;自由体积分数随硬球探头模型中探头半径的增大而减小;不同共混物体系中,自由体积分数的变化趋势与扩散系数一致,与Fox和Flory的自由体积理论相符。
陈师岐, 王选伦
摘要 (
816 )
PDF (1429 KB)(
608
)
HTML (
8 )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无规共聚聚丙烯/纳米二氧化硅(PP?R/SiO2)复合材料,并通过电子万能拉伸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P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晶热力学、结晶形态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加入纳米SiO2可以提高PP?R的结晶温度及熔融温度,使之从纯PP?R的93 ℃和141.6 ℃提高到105.6 ℃和142.8 ℃;纳米SiO2在复合材料中起到异相成核的作用,可以提高结晶速率并细化晶粒,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当纳米SiO2含量为2 %(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材料在-15 ℃下的冲击强度达到最大,较纯PP?R提高了2倍多;当纳米SiO2含量为1 %时,复合材料在23 ℃下的冲击强度达到最大,较纯PP?R提高了近2倍;同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也有所提升。
帖锐, 吴悠, 韩小龙, 宋佳洁, 王雨辰, 阚春怡, 袁孟举, 靳玉娟
摘要 (
569 )
PDF (4487 KB)(
527
)
HTML (
14 )
以有机改性蒙脱土(OMMT)为改性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乙烯-乙酸乙烯酯/有机改性蒙脱土(PHBV/EVA/OMMT)共混物和样条,并通过旋转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红外光谱仪(FTIR)、万能试验机、热失重分析仪(TG)、偏光显微镜(P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其流变性能、结晶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及微观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OMMT含量的增加,PHBV/EVA/OMMT共混物的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增大;在PHBV/EVA/OMMT共混物中,OMMT产生了插层结构;OMMT的加入破坏了PHBV/EVA共混物的结晶,使其结晶度降低;当OMMT含量为7份(质量份,下同)时,PHBV/EVA/OMMT的结晶度最低,为43.4 %;随着OMMT含量的增加,PHBV/EVA/OMMT样条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当OMMT含量为3份时,其断裂伸长率较PHBV/EVA提升了38.3 %,冲击强度提升了52.5 %;加入OMMT后,PHBV/EVA样条的冲击断面变得更加粗糙。
刘子利, 吴晨颖, 刘希琴, 魏东博, 包金芳, 朱俊, 陈新祥
摘要 (
675 )
PDF (3081 KB)(
659
)
HTML (
10 )
制备了晶须增韧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低密度聚乙烯/氢氧化铝(EVA/PE-LD/ATH)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氧指数仪、锥形量热仪(CCT)、万能拉力机和高阻计等对添加不同晶须的EVA/PE-LD/ATH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TH颗粒在复合材料中未出现明显团聚,复合材料中晶须呈交错分布并与基体界面结合致密;晶须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提高源于晶须热解产物网络状骨架对炭层的增强作用;碱式硫酸镁晶须(MHSH)、硼酸铝晶须(ABW)和硫酸钙晶须(CSW)添加质量比为13.5∶6.75∶6.75的复合材料的800 ℃质量保留率为32.7 %,极限氧指数为26.8 %,热释放速率峰值为364.4 kW/m2,总热释放量为20.8 MJ/m2,总烟释放量为187.2 m2/m2,阻燃性能相对最优;MHSH具有降低复合材料热释放速率峰值、总烟释放量和增强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作用,而CSW能够延迟点燃时间,减弱出现轰燃的趋势,但增大了总烟释放量,同时,CSW还具有提高复合材料断裂伸长率的增韧作用;混合晶须对复合材料拉伸强度、邵氏硬度和电绝缘性能的影响有限。
加工与应用
薛茂远, 梅益, 罗宁康, 唐芳艳, 肖展开
摘要 (
561 )
PDF (2138 KB)(
493
)
HTML (
8 )
研究了车用升降器开关面板制件产生翘曲变形的原因;通过选择保压曲线模型及参数进行正交实验设计并在Moldflow软件中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了制件的翘曲变形量;通过对翘曲变形量进行极差分析,得到了极差分析优化法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利用模糊集(Vague 集)对体积收缩率标准差(δ)和最大体积收缩率(Vmax)进行多目标优化,求取了Vague集优化法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并将不同优化方法得到的翘曲变形量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收缩不均是引起该制件翘曲变形的主要因素;极差分析优化法对应的翘曲变形量较正交实验中最小翘曲变形量降低了1.5 %,优化效果不明显;Vague集优化法对应的翘曲变形量较正交实验方案中最小翘曲变形量降低了26.5 %,制件内部压力分布无较大差异,优化效果优于极差分析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该制件的翘曲变形程度。
厉邵, 王小新, 周乐辉, 傅诺锋, 钟建权
摘要 (
501 )
PDF (1705 KB)(
407
)
HTML (
7 )
通过Moldflow软件对桶形塑件进行了夹芯注射模拟仿真分析,研究了芯/壳层材料黏度比和制品壁厚对夹芯注射制品芯层穿透长度、芯层厚度和芯层分布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成型工艺参数相同的情况下,随着芯/壳层黏度比的增大,芯层穿透长度比按照1.41 %~1.67 %的倍率对应减小,芯层厚度因子均值按照1.76 %~2.28 %的倍率对应增大,芯层厚度因子偏差按照1.91 %~2.66 %的倍率对应增大,芯层厚度分布均匀性有所下降;制品壁厚每增加1 mm,芯层穿透长度比减小1 %~2 %,芯层厚度因子均值增大6 %左右,芯层厚度因子偏差增大10 %左右。
陈丽娟, 刘普, 董磊, 刘畅, 樊学华, 张胜, 孙军, 王京宝, 赵景茂
摘要 (
614 )
PDF (1397 KB)(
351
)
HTML (
6 )
为了探究耐热型非交联聚乙烯(PE?RT)在80、85、90 ℃盐水中的适用性,开展了模拟工况下的浸泡实验,并通过万能拉伸试验机和红外光谱仪(FTIR)等对浸泡前后PE-RT的吸水率、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及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浸泡后的PE?RT虽然会发生吸水增重现象,但最大吸水率约为0.65 %,远小于ISO 23962-1标准规定范围;浸泡28 d后,PE?RT的拉伸强度变化率在-15 %~-9 %之间,断裂伸长率变化率在-30 %~-24 %之间,符合ISO 23962?1标准规定;当浸泡温度为90 ℃时,PE?RT发生氧化和断链现象,因此推荐该材料在85 ℃及以下的盐水介质中应用。
吴虎, 李鑫宁, 杨先海, 杨立勇
摘要 (
610 )
PDF (2301 KB)(
312
)
HTML (
6 )
针对偶氮二异庚腈(ABVN)物理加工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连杆机器人对料筒底部剩余物料进行破碎的解决方法,基于李群李代数理论设计了连杆机器人构型,生成了多种等效运动链,并对其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选用RRR型连杆机器人进行加工为最优物理加工方案;RRR型连杆机器人结构简单,便于制造,打散剩余物料时运行稳定;采用已有方案、RRP型、RPP型和RRR型方案进行破碎分别需要127.1、129.1、143.1、109.6 s,RRR型方案与已有方案相比可以节省大约13.77 %的加工时间。
陈晨伟, 朱柯馨, 陈丽君, 杨少华, 谢晶
摘要 (
1056 )
PDF (2375 KB)(
2040
)
HTML (
29 )
综述了防雾包装薄膜和防雾抗菌包装薄膜的防雾原理和制备方法,详细介绍了防雾包装材料的3种制备方法,包括利用防雾剂改性、覆盖光敏材料涂层和使用亲水性基材等;总结了防雾包装薄膜和防雾抗菌包装薄膜在果蔬保鲜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对防雾抗菌包装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助剂
鲁玉鑫, 卢林刚
摘要 (
1086 )
PDF (1995 KB)(
1162
)
HTML (
9 )
研究了茶多酚宏观成炭的变化过程,通过同步热分析仪在不同气氛下选取不同升温速率对茶多酚进行了热失重(TG)试验,并采用 Kissinger和Ozawa法计算了茶多酚在不同气氛下的活化能。结果表明,茶多酚受热后会生成膨胀炭层,且高温时能够保留完整的碳骨架;茶多酚的热稳定性良好,加热温度超过200 ℃时才进入快速失重状态,加热温度达到800 ℃时,茶多酚在氮气中的残炭率为29.69 %,在空气中的残炭率为9 %;茶多酚在氮气中的平均活化能大于在空气中的平均活化能,但在加热初期,在空气中的活化能比在氮气中的高。
毋亭亭, 邓健能, 李道斌, 蔡国权, 邓少欣
摘要 (
653 )
PDF (1281 KB)(
948
)
HTML (
7 )
以油酸和新戊二醇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和环氧化反应制备了新型环保增塑剂环氧油酸新戊二醇酯(ENDO),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和核磁共振仪对ENDO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转矩流变仪、超低温脆化试验仪、老化试验机和万能试验机测试对比了ENDO、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已二酸二辛酯(DOA)或偏苯三酸三辛酯(TOTM)增塑的聚氯乙烯(PVC)样品的流变性能、低温脆化性能、耐溶剂抽出性能和耐老化性能。结果表明,本实验成功制备了预期增塑剂产品ENDO;增塑PVC混合物料扭矩由大到小对应的增塑剂为TOTM、ENDO、DOP、DOA,能耗由大到小对应的增塑剂为TOTM、ENDO、DOA、DOP;ENDO增塑PVC样品的低温脆化性能可通过-30 ℃测试;当溶剂为正己烷时,DOP、ENDO、DOA和TOTM增塑PVC样品的断裂伸长率残留率依次为88.24 %、87.99 %、1.69 %和0.71 %,当溶剂为无水乙醇时,为79.00 %、96.22 %、72.76 %和74.52 %;ENDO增塑PVC样品老化后的断裂伸长率残留率、拉伸强度变化率及热老化质量损失均小于TOTM增塑的PVC样品。
标准与测试
李岩, 张伟杰, 唐晓旭, 姜磊, 黄家文, 程德宝
摘要 (
1073 )
PDF (1011 KB)(
1396
)
HTML (
23 )
对比了3个国内外炭黑含量测定方法标准,探讨了管式电炉法、马弗炉法、热重分析仪法等3种测试方法的差异,并据此对GB/T 13021—XXXX《聚乙烯管材和管件炭黑含量的测定(热失重法)》标准的修订提供了建议。结果表明,GB/T 13021—1991包含的测定方法较为单一;建议GB/T 13021—XXXX标准修订时,在管式电炉法中,增加若使用氧气含量小于0.002 %的氮气则可不进行除氧等规定,并增加试验前对样品舟的清洁和称重要求;增加马弗炉法(传统马弗炉法和微波马弗炉法)和热重分析仪法;马弗炉法建议称重步骤采用ISO 6964?2019的规定;热重分析仪法建议在ISO 6964?2019规定的基础上,增加取样部位和取值说明要求。
机械与模具
石文天, 孙文龙, 袁美霞, 刘玉德
摘要 (
675 )
PDF (5557 KB)(
800
)
HTML (
15 )
综述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加工专用刀具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刀具材料、刀具表面涂层、刀具专用结构和加工辅助工艺的研究现状,列举了近年来国内外典型的FRP专用加工刀具,并简要介绍了刀具路径及工艺参数优化方法;最后,总结并提出了FRP专用加工刀具的总体设计原则和思路方法。
综述
谭博雯, 孙朝阳, 计扬
摘要 (
2133 )
PDF (1693 KB)(
8003
)
HTML (
52 )
综述了聚乙醇酸(PGA)的合成方法及其单体的制备方法,详细介绍了PGA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和降解性能,并将其与其他传统塑料进行了对比分析;介绍了PGA的工业化发展进程;阐述了近年来PGA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最后,对PGA加工和改性的技术难点及发展机遇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王倩, 刘庆, 莫顺聘, 陈雪花, 吕文晏
摘要 (
3100 )
PDF (1073 KB)(
4241
)
HTML (
139 )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以聚氧乙烯(PEO)、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co?HFP)]、聚丙烯腈(PAN)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基体的GPE的制备方法、改性方法和性能的研究现状;最后,对GPE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王惠添, 殷莎, 陈正伟, 赵海斌, LOH Chaliang
摘要 (
1231 )
PDF (2458 KB)(
2294
)
HTML (
28 )
介绍了微孔发泡塑料的定义及优点,阐述并对比了物理微孔发泡和化学微孔发泡等2种微孔发泡注塑成型工艺;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微孔发泡注塑技术在工艺优化、开模二次发泡、表面质量改善和力学性能预估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微孔发泡注塑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