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王占杰
2007, 21 (1):
1-7;
摘要 (
251 )
PDF (6439 KB)(
118
)
“十五”期间我国塑料管道行业高速发展,已经成为生产和应用大国之一,在增加出口量、增加品种、扩大应用领域、促进科技进步、加强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分析了行业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塑料管道行业“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对策。
李亚娜, 李树材
2007, 21 (1):
8-12;
摘要 (
465 )
PDF (4615 KB)(
142
)
简要介绍了各类抗菌剂的抗菌机理,并从高分子基材与抗菌剂共混、表面改性和分子组装抗菌化技术三方面综述了近5年来国内外抗菌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李倩, 颜红, 方芬, 雷平森
2007, 21 (1):
13-17;
摘要 (
350 )
PDF (4680 KB)(
160
)
综述了双马来酞亚胺树脂增韧改性的几种主要方法,包括橡胶法、热固性树脂法、热塑性树脂法、烯丙基化合物法、有机硅化合物法、纳米粒子法,对其研究方法和增韧机理进行了评述,并对目前双马来酞亚胺树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材料与性能
刘喜军, 朱文明, 姜兆华, 祁颖
2007, 21 (1):
18-24;
摘要 (
356 )
PDF (5197 KB)(
125
)
采用反应型双螺杆挤出机和熔融接枝技术制备了一系列聚丙烯(PP)接枝物,包括单一单体接枝物PP接枝衣康酸(PP-g-ITA)和双单体接枝物PP接枝IT A和苯乙烯[ PP-g- (ITA-co-St) ],通过红外光谱和热分析研究了PP接枝物的结构,并研究了PP接枝物的接枝率和熔体流动速率与单体和引发剂用量的关系。通过反应挤出制备了PP接枝物增容PA6 /PP共混物,研究了增容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加人接枝物后,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明显提高;SEM观察表明,接枝物的加人能明显改善增容共混物的两相界面结合状况,降低共混物的分散相尺寸,改善体系的分散状况,共混物的两相界面变得模糊,相容性得到明显提高;DSC测试表明,加人接枝物后,共混物中PAfi织分的结品彦下降.PP蜘合的结晶磨卜升_弃明PP-a-TTA早PAf,/PP耸混体蔡有扮的增容刻兼增韧剂。
董先明, 罗颖, 张淑婷, 张永策, 郑小丽
2007, 21 (1):
25-28;
摘要 (
223 )
PDF (5197 KB)(
132
)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酷/聚乙二醇/炭黑(PMMA/PEG/CB)导电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导电性能及其对有机蒸气的电阻响应性能。结果表明,当MMA/PEG质量比为8 /1时,原位聚合反应时间为20 -30 min,单体转化率可达94%以上;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显著增强,当CB质量分数为8.5%时,复合材料的电阻率为I.3 SZ0cm;该复合材料在较大印含量范围内对有机蒸气产生显著的电阻响应,对PMMA的良溶剂(如丙酮、乙酸乙酷、氯仿等)蒸气的电阻响应程度可达10a,而对非溶剂甲醇蒸气的仅为140。
王炳喜, 林孟平, 林航
2007, 21 (1):
29-33;
摘要 (
274 )
PDF (4379 KB)(
138
)
以高温(工沁处理的改性N990炭黑与PE-H。熔融混合制备正温度系数(PTC)电阻(率)复合材料。采用氮气吸附比表面积、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处理炭黑的结构,研究G毛处理对N990炭黑的结构和导电性及其复合材料PTC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姚处理后的N990炭黑内部结构基本不变,导电率可增加1倍以上,比表面积增加4倍以上,表面10--30人孔径的孔容增加6倍以上,表面的氧元素含量下降36.6%。以无处理PE-HD/N990炭黑复合材料的电阻率比未处理的下降了0.6-3个数量级,PTC强度下降了0-60.1%,但适当选择处理的N990炭黑含量的复合材料同时具有低的室温电阻率和较高的PTC强度。
周红军,
2007, 21 (1):
34-38;
摘要 (
324 )
PDF (4242 KB)(
96
)
以氨基功能化聚丙烯( PP-g-NHz)作为PP/那,纳米SiO2复合材料的反应性增容剂,研究了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性增容剂的加人能较大幅度提高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尤其是冲击性能,在环氧功能化改性纳米SiO,粒子含量为3%、反应性增容剂含量为10%时,冲击强度提高87%,拉伸强度提高了13%,表现出明显的增强增韧作用。
许丽丹, 项爱民, 郑义珠, 周洪福
2007, 21 (1):
39-42;
摘要 (
250 )
PDF (3993 KB)(
97
)
以拉挤熔融浸渍制备连续碳纤维增强聚}胺6 ( CFRPA6)复合材料,通过改变碳纤维(CF)的长度和含量考察材料的各项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CF长度由2-4~(短CF)增加到8--10 mm(长CF),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硬度最大增幅分别为25.7 % ,31.7%和3.1%;当CF含量为15%时,长CF增强PA6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比短CF增强PA6提高了16. 3%;与短CF增强PA6相比,在长CF含量为3%时,长CF增强 PA6的吸水率降幅最大,为15.7%;但CF的长度对CFRPA6复合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影响不大。随着CF的含量增加,除冲击强度外,其他性能均有改善。在CF含量为15%时,短CF增强PA6和长CF增强PA6的拉伸强度比纯PA6分别提高了101.7%和141.9;弯曲强度比纯PA6分别提高了152. 6%和196. 2%;硬度比纯PA6分别提高了8. 7%和12.1%。冲击强度比纯PA6分别下降了47. 7%和39. 2%。15%短CF和15%长CF增强PA6的吸水率均为1.3%,比纯PA6下降了31. 8%。当CF含量为3%时降幅最大,短CF和长CF增强PA6的线膨胀系数分别下降了89.5%和84.2%。
吴德峰, 张义盛, 张明, 吴兰峰, 戴红丽
2007, 21 (1):
43-47;
摘要 (
304 )
PDF (3953 KB)(
102
)
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苯硫醚(PPS)聚碳酸酯 (PC)共混体系。用扫描电镜、动态热力学分析以及动态流变测试等方法研究了共混体系内部形态结构。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X射线衍射法对材料的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部分相容PPS/PC共混体系中,从熔体冷却结晶时,无定形的PC组分无异相成核作用,反而抑制了PPS的结晶,且随PC含量增加阻碍作用增强;但PC组分的存在不改令PPS的结晶形杰
李梅, 李志强
2007, 21 (1):
48-51;
摘要 (
440 )
PDF (2453 KB)(
126
)
对生物可降解聚(3-羟基丁酸和4一经基丁酸酯)共聚物[Poly( 3HB-&o-4HB)〕进行研究。3一羟基丁酸和4一轻基丁酸酯共聚物大大改变了聚3一羟基丁酸酯(PHB)均聚物的缺点,通过一系列物理实验方法证明,随着4一羟基丁酸酯(4HB)含量增加,熔体流动速率由20.7 g/10mm降低至8. 9 g/10 min,而豁度增加1.8倍,熔融温区增宽20 0C,结晶度由11.57%减小到5%,球晶消失。拉伸强度由13. 5 MPa降低至7 . 9 MPa,断裂伸长率由796%增加至1 020%不断裂,柔韧性增加。玻璃化转变温度由一7.29℃升高至一3.17℃。对原料下游制品的开发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李景庆, 田晓明, 盛京
2007, 21 (1):
52-58;
摘要 (
294 )
PDF (5583 KB)(
101
)
选用典型的不相容体系聚丙烯/聚苯乙烯(PP/PS)合金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扫描的方式讨论了合金在恒定温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的静态流变特征,结果表明:PP和PS作为均相纯聚合物,在时间扫描过程中,其豁度均随时间呈线性下降趋势,该现象可归结为材料的热氧降解作用。对非相容PP/PS合金材料进行时间扫描发现,扫描过程中豁度先升高后下降,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相结构在剪切力传递过程中导致合金材料的载度相对较低,甚至低于连续相纯聚丙烯的赫度,具有明显的瞬态作用特征,时间扫描后期因相结构在稳定剪切条件下引起能量损耗而呈现较高的茹度,但因热氧作用整体趋于下降。
加工与应用
郑国强, 王松杰, 杨伟, 黄鹉, 杨鸣波, 李倩, 申长雨
2007, 21 (1):
59-63;
摘要 (
337 )
PDF (5421 KB)(
158
)
分别在低温(200 ℃)和高温(270℃)下制备了聚碳酸酷/聚乙烯(PC/PE)共混物的气体辅助注射成型制品,通过扫描电镜对PC相不同部位的形态观察,发现分散相PC的形变和分布受成型温度的影响比较大。在低温成型时,分散相PC从表层到气道都有变形,而在高温成型时,分散相PC在气道部位几乎没有变形。在形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温度对气体辅助注射成型共混物形态的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机理。
周波, 承民联, 俞强, 孟俊
2007, 21 (1):
64-68;
摘要 (
386 )
PDF (4062 KB)(
111
)
将高密度聚乙烯(PE-HD)、聚酞胺6 ( PA6)与乙烯一乙烯醇共聚物(EVUH)的复配体和相容剂初混合后,通过挤出机熔融共混、中空吹塑制得阻透容器。考察了树脂及共混物的流变性能,研究了相容剂用量、阻透树脂用量和成型工艺条件对容器阻透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A)观察了瓶壁的层状结构。实验结果表明,PA6 /EVOH复配体增加了阻透树脂的熔体赫度,提高了层状共混工艺的稳定性。与PE-HD /PA6二元共混容器相比,PE-HD/PA6/EVOH三元共棍容器所需相容剂更少。当阻透树脂用量为15-18份、相容剂用量为2-3份、加工温度在225--230℃之间、螺杆转速控制在30 r/min 左右、停留时间在3 min时,PE-HD/PA6 /EVOH共混容器的阻透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辛勇, 李双林, 周新
2007, 21 (1):
69-72;
摘要 (
264 )
PDF (4229 KB)(
98
)
重点分析了注射成型的工艺和制品质量的关系,通过引人注塑制品成型缺陷领域的专家经验和知识,获取相关设计知识并把它们表示成符合CLAPS语言规范的产生式规则形式,建立了注塑制品缺陷知识库,并采用CLIPS知识推理机完成了注塑制品缺陷的诊断,得到制品缺陷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给出的推理实例表明了该系统的实用性。
李培耀, 宋国君, 殷兰兰, 王立, 亓峰
2007, 21 (1):
73-76;
摘要 (
290 )
PDF (3960 KB)(
113
)
优选一种有机蒙脱土(OMMT),在不加任何相容剂的情况下,利用熔融挤出法直接复合制备出了高密度聚乙烯惰‘机蒙脱土(PE-HD/OMMT)纳米复合材料。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制备出了剥离型的纳米复合材料,分析了蒙脱土片层的气体阻透性机理;对复合材料制备的复合薄膜透气性测试结果表明,氧气渗透率降低了37%。通过真空测试发现由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的保鲜袋的真空保留期由纯聚乙烯的1d延长到18 d,显示了纳米蒙脱土片层的超强阻透效果。
王澜, 程国虎, 纪彬彬, 赵俊会
2007, 21 (1):
77-80;
摘要 (
286 )
PDF (3860 KB)(
112
)
采用过氧化二异内苯(DCP)为引发剂,苯乙烯(St)为助引发剂,双螺杆挤出机为反应器,使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接技到聚丙烯(PP)链上。通过FT一IR等测试方法对接枝PP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 727cm-1处有较为明显的碳基吸收峰;抗熔垂能力的测定表明,接枝反应有效地改善了PP的熔体强度,从而得到适于挤出发泡的聚丙烯接枝改性优化配方:PP 100份、GMA 8份、DCP 0. 06份、St 3.5份。
助 剂
何阳, 黄德花, 肖利群, 黄锐
2007, 21 (1):
81-85;
摘要 (
284 )
PDF (3960 KB)(
109
)
采用偏光显微镜(PL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等研究了一种稀土类β成核剂WBG对等规聚丙烯( iPP)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人WBG可诱导PP中a晶型的生成。当WBG加人量为0.2%时,β晶型的含量可达57%。加人少量WBG,均聚聚丙烯悬臂梁冲击强度提高1.48倍,热变形温度提高11一31℃。在制品成型过程中,较慢的冷却速率有利于β晶的生成和完善。制品成型后,后期热处理有利于试样综合性能进一步提高,最佳处理温度为100 C o PLM发现了一种新现象:中心β晶呈树叶状生长,当晶体长到一定尺寸后,中心外缘附生舀球晶,β球晶之间形成比纯PP小且不规则的界面,部分中心β晶相互贯穿。
塑料与环境
游瑞云, 林琅, 肖荔人, 陈庆华
2007, 21 (1):
86-90;
摘要 (
351 )
PDF (4157 KB)(
118
)
摘要:将氧化钙(CaO)母料、稀土光敏剂和聚乙烯(PE)共混吹制成薄膜,通过人工加速老化、自然曝晒实验,采用FT-IR, TG-IR及SEM等分析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aO/PE可环境消纳薄膜具有明显的光降解性能,同时在焚烧处理时,可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量,具有热降解性能。
标准与测试
曾文辉, 周孑民
2007, 21 (1):
91-94;
摘要 (
327 )
PDF (4156 KB)(
98
)
利用数值方法对平板准稳态法实验获得的有机玻璃试样的导热率及比热容进行了修正。在修正的过程中,使用了步进法,以计算曲线的热、冷端温差及其热、冷端温升速率与实验曲线相等为计算终止条件,最终获得修正的导热率及比热容。其修正幅度分别为1.7%和2. 8%,且修正后的数值均在相关文献的报道范围之内。
机械与模具
赵卫哲, 闫宝瑞, 郭奕崇
2007, 21 (1):
95-98;
摘要 (
390 )
PDF (3831 KB)(
228
)
通过机理分析法求取了单螺杆挤出机的传递函数—机头压力与螺杆转速之间的动态关系,并通过系统辨识法对其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单螺杆挤出机的传递函数是一个比例环节。利用此结果和闭环系统中其他环节的传递函数,给出了挤出机压力一转速闭环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欧笛声, 周雄新
2007, 21 (1):
99;
摘要 (
357 )
PDF (3989 KB)(
93
)
针对注塑机拉杆三角螺纹在近卸载槽处发生早期断裂的问题,在用ANSYS软件对近卸载槽处三角螺纹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就拉杆三角螺纹端卸载槽的几何特性建立参数优化模型,以控制三角螺纹在近卸载槽附近的最大应力、卸载槽的最大应力以及卸载槽加工量最小化为统一的目标函数。通过对拉杆在单向拉伸力作用下的多目标优化,可使拉杆三角螺纹牙根在卸载槽处的最大应力降低55%,在偏载作用下,其最大应力降低21.4%。在单向拉伸力作用下,拉杆卸载槽的最大应力比平均单向拉伸应力提高26.5,使卸载槽能够较好地发挥其卸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