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刘继三, 梁国正, 张增平, 张漩, 王九成,
2007, 21 (2):
1-4;
摘要 (
359 )
PDF (4471 KB)(
109
)
综述了聚乳酸一聚乙二醇(PLA-PEG)嵌段共聚物的研究背景及其作为微球载体的优点;重点介绍了其合成方法,包括丙交醋与PEG共聚、乳酸与PEG共聚、丙交醋与环氧乙烷共聚等3种方法。此外对其性能及其在药物控释体系、骨内固定、组织修复材料以及医用手术缝合线等领域中的应用作了简单介绍;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卜雅萍, 翁云宣, 王澜
2007, 21 (2):
5-9;
摘要 (
360 )
PDF (4598 KB)(
111
)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生物降解材料聚轻基丁酸酷(PHB)改性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PHB与经基戊酸醋(HV)的共聚改性、PHB与顺丁烯二酸配(MA)等的接枝改性,以及PHB与聚碳酸亚丙醋(PPC)、淀粉等的共混改性,并从力学性能、结晶情况、热稳定性和亲水性等方面考察了它们对PHB的影响。最后指出了PHB将来的研究方向。
刘献伟, 刘治猛, 贾德民, 蒋欣, 钟赤锋, 刘煌平
2007, 21 (2):
10-14;
摘要 (
319 )
PDF (743 KB)(
119
)
综述了国内外刹车片用酚醛树脂摩擦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酚醛树脂基体材料的耐热、增韧改性方法,包括化学改性和共混改性。对提高摩擦材料综合性能的各种增强纤维(如碳纤维、芳纶纤维、钦酸钾纤维)也作了简介,并概述了摩擦性能调节剂对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最后指出混杂纤维已成为纤维增强体的一个发展趋势,安全、舒适、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环保无噪音将是刹车片用酚醛树脂基摩擦复合材料今后的发展方向。
材料与性能
郑彬, 李宾, 戴干策
2007, 21 (2):
15-18;
摘要 (
330 )
PDF (4294 KB)(
90
)
采用乙烯一醋酸乙烯a共聚物和无机导热填料制备聚合物基导热绝缘复合材料,概述了以逾渗理论为基础的热导率计算模型,并应用所制备的导热绝缘复合材料讨论了逾渗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SiC填充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填料体积分数达0.5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可达1.86 W/(m0K)。研究表明,简单地运用逾渗理论在预测导热复合材料体系的热导率方面准确性不足,需要进一步考虑实际填料粒子分布与理论假设的差异以及界面相的存在等因素的影响。
毛玮, 唐颂超, 王庆海, 潘泳康, 王婷兰
2007, 21 (2):
17-22;
摘要 (
272 )
以溶液法直接合成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为基础,在双螺杆挤出机上与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酷进行反应挤出,制得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乳酸基聚氨醋,研究了不同NCO/OH摩尔比对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反应挤出法对聚乳酸进行扩链是可行的,扩链后聚乳酸的赫均相对分子质量由9.19x104少提高到23. 6 x 104,韧性提高,拉伸断裂强度增大近1倍。
马志领, 王景辉, 刘磊, 唐健
2007, 21 (2):
23-26;
摘要 (
471 )
PDF (4021 KB)(
92
)
探讨了梭基化聚丙烯(EPP)对聚丙烯(PP) io镁石(BC)复合材料相容性的影响。SEM和流变行为测试表明,EPP增强了PP和BC的载结力,改善了两相间的相容性;BC经EPP处理后的红外谱图在884. 56 cm-1和747.68 cm-1处有吸收峰出现,证明EPP和BC间发生反应生成了梭酸镁。实验证明,EPP一方面通过梭基与BC发生化学反应;另一方面通过PP链段与PP共晶,是PP/BC复合材料的有效增容剂。采用熔融法和溶液法对BC进行表面处理所得效果明显不同,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溶液法可使EPP在BC层结构间产生插层现象,同时力学性能和扫描电镜测试说明了溶液法优于熔融法。
敖玉辉, 唐凯, 徐娜, 杨海东, 张会轩,
2007, 21 (2):
27-30;
摘要 (
317 )
PDF (3906 KB)(
93
)
采用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引发POE弹性体交联,溶解性实验与熔体流动速率实验结果表明,当DCP含量从0.5 %。(质量含量,下同)增加至5.0%。时,凝胶含量从0.8%增加至12.8%,对应的共棍物的熔体流动速率从2.80 g/10 min下降至0.80 g/10 min,这是POE弹性体交联的结果。将交联后的POF:与PP共混,其与PP的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在较低的交联度时有一小范围的提高,当DCP含量超过2.0 %0后,共混物的冲击性能明显下降。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随着POE交联度的增加,共混物中POE:在基体中的分散明显变差,这与其冲击性能有很好的相关性。
秦亚伟, 郭绍辉, 冯嘉春, 刘又一, 郑德, 黄锐, 钱玉英
2007, 21 (2):
31-35;
摘要 (
278 )
PDF (3780 KB)(
185
)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聚丙烯在加人稀土类R晶成核剂前后形成的。晶聚丙烯和P晶聚丙烯的非等温结晶行为,发现该成核剂能诱导生成高含量a晶型,当其含量为0. 1%(质量分数,下同)时,R晶型含量大于90%。采用Jeziorny法和莫志深法对DSC数据进行处理后发现,该成核剂的加人虽然降低了结晶速率,但使结晶温度得到大幅度提高,是一种有效的成核剂。
公维光, 辛忠
2007, 21 (2):
36-39;
摘要 (
310 )
PDF (2878 KB)(
78
)
以聚苯乙烯为原料,卤代烃为溶剂,单质澳为嗅化剂,采用铝基复合催化剂体系制备了阻燃剂澳化聚苯乙烯,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对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催化剂及其不同配比、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嗅化聚苯乙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复合催化剂三氯化锑一铝的作用下,聚苯乙烯直接澳化制备的澳化聚苯乙烯嗅含量高达66 % -69%,并且热稳定性好,热失重达5%时的温度为370℃。此外,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醋(PET)中应用性能的研究表明,在其添加量为11%时,PE7,的极限氧指数达到26.5%。
王建华, 刘继红, 李铭瑜, 雷朝民, 钟声
2007, 21 (2):
40-44;
摘要 (
226 )
PDF (4086 KB)(
93
)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聚酞胺612在不同降温速率下的非等温结晶行为,并用Jeziorny法、Ozawa法和莫志深法对DSC测试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随降温速率的增加,其结晶峰从高温向低温方向移动,峰形变宽,结晶时间缩短,结晶加快。聚酚胺612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能较好地符合莫志深法和Jeziomy法。采用Kissinger方程计算出聚酞胺612的非等温结晶活化能为293.0U/mol。
陈晓媛, 芦艾, 王港, 余雪江
2007, 21 (2):
45-48;
摘要 (
288 )
PDF (4132 KB)(
83
)
研究了聚矾/聚苯硫醚( PSF/PPS)共混物的动态流变特征、共混物动态热力学行为及力学性能,并分析了相容性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PPS的加人显著改善了共混物的流动性,共混物的戮度随PPS含量和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对剪切速率的变化不敏感;共混体系呈一定界面相互作用的两相体系,其相容性依赖于组成比例。当PSF /PPS为3 /7(质量比,下同)时共混体系相容性最好,相应地表现出最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尤其是冲击强度比PPS提高了64%。
加工与应用
王洋
2007, 21 (2):
49-53;
摘要 (
364 )
PDF (3840 KB)(
94
)
通过在聚乙烯吹塑加工过程中改变吹胀比、牵引比、霜高线高度等工艺条件,考察其对收缩率的影响;并引人膜泡冷却时间的概念,以量化这些工艺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薄膜纵、横向拉伸的大小和冷却时间的长短共同决定薄膜的收缩率;拉伸越大,薄膜收缩率越大;膜泡冷却时间越短,薄膜收缩率越大。且膜泡冷却时间为6--10、时,纵、横向收缩率比较适合。
刘丙学, 许桂连, 潘样江, 武德珍, 何伟锋
2007, 21 (2):
54-58;
摘要 (
255 )
PDF (4126 KB)(
77
)
张平, 周南桥, 李兵, 曹贤武, 王明义
2007, 21 (2):
59-63;
摘要 (
376 )
PDF (4071 KB)(
120
)
闫丽, 周国发, 郭吉林, 周勇飞
2007, 21 (2):
64-68;
摘要 (
276 )
PDF (3684 KB)(
80
)
以ABS为第一次成型的内嵌件材料,PP为第二次成型的外嵌件材料,通过对双组分注射成型的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熔体注射温度、模具温度、注射时间、保压时间和冷却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其平均体积收缩率的影响规律,并基于流变学理论,揭示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熔体注射温度和模具温度的升高,双组分注射成型制品的体积收缩增加,而随着注射时间、保压时间和冷却时间的增加,其平均体积收缩率减小。
王仰东, 王振华, 许国志
2007, 21 (2):
67-72;
摘要 (
239 )
PDF (4085 KB)(
97
)
将所研制的新型薄膜用含特殊表面活性剂的丙烯酸类无滴涂料通过外喷涂法涂覆于薄膜表面,研究了其防雾滴性能。结果表明,喷涂涂料后,薄膜透光率基本不受影响,雾度从17.3%降到9.45%,接触角由86°降低到30°,润湿性和流滴性能良好。
助剂
石恒冲, 李斌
2007, 21 (2):
73-76;
摘要 (
388 )
PDF (3973 KB)(
145
)
采用转矩流变仪制备出马来酸醉(MAH)接枝PE-HD/氢化(苯乙烯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共聚物(SEBS)(PE-HD/SEBS)-g-MAH作为PE-HD/混物木粉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剂,并研究了制备过程中转矩的变化,结果表明,体系的转矩随着MAH和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苯乙烯促进了MAH和PE-HD/SEBS的反应;通过傅里叶红外分析证实了MAH接枝到聚合物上。(PE-I-1D/SEBS) -g-MAH}能明显地提高PE-HD/木粉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当其添加量为2%(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增加了157 % ,146%和145%扫描电镜也能观察到加人相容剂的复合材料界面粘接非常好,进一步证实了(PE-HD/SEBS)-g-MAH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
助 剂
黄年华, 熊奇, 李治华, 张强, 唐盛斌
2007, 21 (2):
77-81;
摘要 (
353 )
PDF (3918 KB)(
81
)
采用极限氧指数法、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研究了碳酸钙(CaC03)对乙烯一丙烯酸丁酷共聚物(EBA)阻燃及热降解行为的影响,探讨了CaC03 }寸EBB、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aC03降低了EPA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熔体流动速率,但复合阻燃材料仍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当心。送含量为60(质量分数,下同)时,阻燃材料的极限氧指数可达28.5%。CaC飞通过EBA在热降解过程中与之发生化学反应来改变EPA的热降解行为,提高在高温下的热稳定性,降低EBA的热降解速率,促进高温下成炭在凝缩相中发挥阻燃作用。此外,CaC03与EBA在热降解过程中形成隔热、隔氧的多孔泡沫膨胀结构,可进一步加强阻燃效果。
塑料与环境
蒋春华, 钟淦基, 许向彬, 李忠明
2007, 21 (2):
82-85;
摘要 (
368 )
PDF (2666 KB)(
91
)
通过多次挤出,模拟了材料的多次回收过程,研究了用原位微纤化方法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醋/高密度聚乙烯(PET/PE-HD)共混物的形态变化,并探讨了引起形态变化的因素。实验发现,通过“熔融挤出一热拉伸一淬冷”,PET、分散相形成了明显的微纤结构,经过多次挤出后,PET微纤的平均直径增加,第1次挤出后仅为0. 89 urn,第4次挤出后增加到2. 84 μm,增加了约219.1%。这是回收的PET, PE-Hl)发生了降解,使两者的豁度比增加,同时氧化使两相作用增强所致。
标准与测试
张文龙, 戴亚杰, 刘阔, 陈宇
2007, 21 (2):
86-89;
摘要 (
328 )
PDF (2807 KB)(
92
)
机械与模具
唐广利, 贾明印, 薛平, 吴卫平, 朱复华
2007, 21 (2):
90-95;
摘要 (
378 )
PDF (4531 KB)(
88
)
从弧板物理模型出发,提出一种新的固体输送理论—双螺棱推动理论(或称TGL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避免固体塞发生周向剪切,实现单螺杆挤出机由拖曳输送向正位移输送转化。通过对IKV单螺杆挤出机固体塞的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可知,螺杆螺棱与加料套螺棱推进面的推动力是固体塞前进的原因,无论是固体塞与机筒表面的摩擦力,还是固体塞与螺杆表面的摩擦力,均是固体塞前进的阻力。通过判定系数k可求解避免固体塞发生周向剪切的边界条件。
刘晓鸣, 谢林生, 马玉录, 曹文凤
2007, 21 (2):
96-103;
摘要 (
299 )
PDF (5135 KB)(
83
)
计算比较了双转子连续混炼机不同转子结构和嵌人块时的轴向速度分布、剪切应力和混合指数的分布到了转子结构和嵌人块的嵌人深度对ECM30双转子连续混炼机分散混合性能的影响。转子螺棱交汇区的长尽小,其流场的剪切作用增强,拉伸作用减小;转子螺棱包角增加,转子的返混能力增加,剪切和拉伸作用减小。增加嵌入块的高度,返混能力增强,剪切作用增加,拉伸作用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