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张红娟, 丁雪佳, 张乃斌, 吴刚, 吴丝竹
2007, 21 (3):
1-4;
摘要 (
298 )
PDF (4391 KB)(
82
)
环形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醋低聚物是一种新型聚醋,具有低薪度、快速成型、不释放化学气体等优异性能。介绍了其合成方法、结构特性、应用及研究进展。
综 述
屈小红, 马晓燕, 胡子衍, 陈芳, 张启路
2007, 21 (3):
5-9;
摘要 (
338 )
PDF (4969 KB)(
103
)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分子模拟研究纳米改性聚合物材料的部分工作,主要包括纳米材料的结构模拟,力学性能的模拟,改性剂相互作用的模拟以及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界面作用的模拟。
材料与性能
秦江雷, 李志庭, 高俊刚, 闰明涛
2007, 21 (3):
10-15;
摘要 (
237 )
PDF (4300 KB)(
74
)
用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聚丙烯(PP)与线形双峰聚乙烯( PE-LB)共混体系熔体的流变行为。讨论了共混体系的组成、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对熔体流变行为、熔体勃度的影响。测定了PE-LB不同含量的共混物熔体的非牛顿指数,并计算了共混熔体的勃流活化能。结果表明:共混体系熔体属假塑性流体,其赫度随PE-LB加入量的增加逐渐增大,但是在PE-LB含量较低时豁度的增幅并不明显;共棍体系的非牛顿指数显示出双波谷形,在两者含量比较接近的时候出现峰值。DSC实验证明PE-LB的加人使PP的熔融温度降低,结晶温度提高,说明PE-LB与PP有一定相容性,并对PP有稀释作用;SEM照片显示共混体系没有出现相分离的界面,证明两者有一定的相容性。PE-LB对PP有明显的增韧改性作用,当PE-LB质量含量为20%时,冲击强度比纯PP提高了67%;当含量为40%时,冲击强度提高了3.2倍,拉伸强度分别下降为纯PP的93%和65%。
罗欣, 吴雷, 汪晓东
2007, 21 (3):
16-19;
摘要 (
340 )
PDF (3027 KB)(
126
)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醋(TPU)分别与三元乙丙橡胶(EPDM)、乙烯一辛烯共聚物(POE )、苯乙烯一丁二烯一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BS)共混。对三种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研究显示,这三种聚烯烃弹性体在TPU基体中均形成了网络结构。网络状结构的形成使形成的分子链互锁也使共混体系的平衡扭矩增加TPU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拉伸模量得到显著提高,其熔体中。由于三种不同聚烯烃弹性体与TPU的极性差不同,导致了网络状形态结构的完整性出现差异,因而使其显示了不同的增强效果。其中EPDM最佳,POE其次,而SBS与TPU的极性差最小.增强效果也最差。
陈志成, 孙树林, 徐新宇, 杨海东, 张会轩
2007, 21 (3):
20-25;
摘要 (
275 )
PDF (4404 KB)(
76
)
采用乳液聚合技术合成的丙烯睛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共聚物(ABS)和马来酸配(MAH)接枝的ABS接枝共聚物(ABS-g-MAH)作为聚酞胺6(PA6)的增韧剂。红外光谱(FTIR)研究表明MAH在接枝共聚物中以接枝共聚和游离共聚两种方式存在;流变性能结果显示,随着MAF 3用量的增加,PA6 /ABS-g-MAH共混体系扭矩逐渐上升;透射电镜(TEM)观察发现,ABS在PA6中发生明显的聚集,相区尺寸很大,随着MAI}的引人,ABS相形态得到改善,当MAI含量高于1%时,ABS在PA6中均匀分散,表明基体与分散相的相容性得以提高;与PA6 /ABS相比,PA6/ABS-g-MAID的脆一韧转变温度向低温方向移动,冲击韧性提高;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PA6/ABSg-MAH共混体系的形变机理是PA6基体的剪切屈服和}g_}橡胶粒子的空洞化。
祁新萍, 甄卫军, 李志娟, 李振江, 宋晓玲
2007, 21 (3):
26-29;
摘要 (
285 )
PDF (2804 KB)(
74
)
采用熔融插层法制备了聚氯乙烯(PVC)‘机勃土纳米复合材料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PVC机豁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稳定性。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PVC确.机茹土纳米复合材料为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PVC基体的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分别为5.4 % ,4.07kj·m-2 ,32.53 MPa,而PVC喃.机勃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相应值分别为12.3 % ,5.08kj·m-2,34.7 MPa,分别比PVC基体提高1.3倍、25%和7%。PVC确‘机勃土纳米复合材料维卡软化点没有明显的提高。
张敏敏, 鲁圣, 何敏, 张天水, 于杰, 陈兴江
2007, 21 (3):
30-34;
摘要 (
444 )
PDF (4140 KB)(
88
)
通过加人过氧化二异丙苯(DCP)来改变聚丙烯(PP)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研究了成核PP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人DCI〕后,成核PP的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分布变窄,促使PP结晶速度进一步提高,晶体尺寸进一步减小,成核PP中的俘晶型消失。当成核剂TM-3和降解剂DCI〕的含量分别为0.4%和0.05%时,成核PP的透明性最好。随成核PP的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分布变窄,成核PP的力学性能略微下降。
张麟, 梁国正, 何少波, 张增平
2007, 21 (3):
35-39;
摘要 (
283 )
PDF (4345 KB)(
65
)
采用氧化性较强的浓HC1、浓HNO3 ,嗅水、H2SO3-HNO3 , K2Cr2O7-H2SO4共5组物质分别对碳纳米管(CNTs)进行纯化处理,以提高碳纳米管,产仅又马来酞亚胺/二烯丙基双酚A(CNTs/BMI/BA)体系的反应活性和基体树脂与CNTS的界面结合能力。并采用TEM, XRD, DSC, SEM等表征了CNTs的5种处理方法对其自身结构的影响以及对BMI树脂体系反应活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H2SO3-HNO3处理的CNTs在不破坏其结构的基础上使体系反应活性提高,固化反应放热峰温度降低近15.6℃。1 %4# CNTs/BMI/BA,2%4 # CNTs/BMI/BA固化物较原始CNTsBMIBA体系冲击强度提高16.92%和23.06%,弯曲强度分别提高7.61%和6.47%。
王岩, 舒文晓, 包永忠, 黄志明, 翁志学
2007, 21 (3):
40-43;
摘要 (
202 )
PDF (2647 KB)(
73
)
采用十一烯酸根插层水滑石存在下的氯乙烯悬浮聚合聚氯乙烯(Pvc>刊c滑石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及纳米水滑石含量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和燃烧烟密度的影响。发现原位聚合中部分氯乙烯与插层十一烯酸共聚,可实现聚合物插层;复合材料中水滑石部分剥离,分散尺寸小;随着纳米水滑石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热失重温度和热变色时间增加,热稳定性提高;纳米水滑石对PVC具有显著的抑烟作用,当纳米水滑石含量为1.25%(质量分数)时,最大燃烧烟密度减小40%。
王佩璋, 宋聪雨, 王澜
2007, 21 (3):
44-48;
摘要 (
412 )
PDF (4180 KB)(
79
)
分析研究了儿种淀粉和热塑性淀粉的结晶性能、流变性能、力学性能以及含水量对热塑性淀粉的重结晶性能以及对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几种淀粉的结晶度不同结晶类型不同,但淀粉的塑化性能、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与结晶度、结晶类型无关,只与淀粉分子中直链分子链的含量有关、与淀粉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实验结果还表明:热塑性淀粉在放置时一间内会出现重结晶现象,结晶的晶型有所转变;结晶度呈现增大趋势,其变化速度与热塑性淀粉中水含量有关,水可以促进热塑性淀粉的重结晶,甘油可以减小重结晶速度。
加工与应用
曾泰, 朱记, 文耀锋, 张杰, 申开智
2007, 21 (3):
49-52;
摘要 (
254 )
PDF (4070 KB)(
113
)
采用自行研制的压力振动注射装置,在不同熔体温度、振动频率、振动压力下得到等规聚丙烯(IPP)振动注射试样。运用广角X射线衍射测试方法对样条表层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当熔体温度上升到230 °C时出现俘晶型,(3-IPP含量随振动频率和振动压力的卜升而增加。试样拉伸性能随振动压力增加而提高,引人振动会引起断裂伸长率的降低,但随振动频率的增加,断裂伸长率有上升趋势。运用极图表征IPPa晶型特征晶面取向情况,在相对的低频、低温、高压条件下,a(040)晶面法向有较好的流动方向择优取向;而在高频、高温、低压情况下,a( 040 )晶面法向有较好的法向方向择优取向。
刘东雷, 孙玲, 辛勇
2007, 21 (3):
53-57;
摘要 (
177 )
PDF (3891 KB)(
77
)
运用反应曲面法,结合CAE分析及方差分析理论,建立了可以适当描述塑料薄壁件注射成型参数与成型品质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对各成型参数进行优化,以期提高成型品质,实例验证r该算法的可行性。
庄俭, 王敏杰, 于同敏, 宋满仓
2007, 21 (3):
58-62;
摘要 (
279 )
PDF (3910 KB)(
72
)
在构建表征微尺度下熔体流变特性的勃度模型基础上,通过分析ABS熔体在不同注射温度、不同截面尺寸微流道中的压力分布,对微注射成型过程中聚合物熔体豁度变化对填充过程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微流道中熔体的微尺度豁度小于传统勃度,且随微流道截面特征尺寸的减小而成比例减小;熔体速度分布随微流道截面特征尺寸减小而趋于均匀。
李吉泉, 李德群, 郭志英, 李振红
2007, 21 (3):
63-66;
摘要 (
196 )
PDF (4340 KB)(
78
)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测量翘曲变形的方法,其中翘曲变形由翘曲度和旋转特征来表征。基于注塑成型CAE模拟,建立了翘曲度的估算公式。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白时兵, 刘靖琳, 王琪
2007, 21 (3):
67-72;
摘要 (
274 )
PDF (5724 KB)(
71
)
利用聚氧化乙烯( PEO)同时改善了聚甲醛( POM)的缺口冲击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EO可使POM的缺口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增加,摩擦系数和磨痕宽度减小。改善POM摩擦磨损性能的机理是在摩擦的过程中,PEO在摩擦界面形成润滑层。研究了PEO相对分子质量和添加量的影响。当PEO相对分子质量为5.0x 105、含量为5%(质量%)时,共混物有优良的综合性能,缺口冲击强度达12.9kj/m2,比纯POM增大一倍;拉伸强度下降不大;摩擦系数和磨痕宽度分别为0.18和3.5mm,比纯POM分别下降50%和35%。
部华萍, 白云辉, 谭惠民
2007, 21 (3):
73-76;
摘要 (
256 )
PDF (4380 KB)(
92
)
以不同纳米粒子和光稳定剂体系与低密度聚乙烯进行熔融共混所获得的聚乙烯薄膜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光谱分析与老化特征有关的拨基指数等进行较全面的对比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少量SiO2 Zn0等无机纳米粒子的应用,对聚乙烯薄膜的光氧化降解的抑制作用和高原紫外光的反射屏蔽作用很明显;无机纳米粒子与光稳定剂在抗光氧化降解能力上的协同效应效果显著,增强了薄膜的抗高原强紫外光老化性能,纳米粒子的抗光氧降解能力强弱顺序为:ZnO> SiO2>Al2O3。
助剂
陈成, 李斌, 张秀成
2007, 21 (3):
75-80;
摘要 (
321 )
PDF (4392 KB)(
77
)
利用丁基三苯基澳化磷(BTPB)、十二烷基三苯基嗅化麟(DTPB)湿法改性天然钠基蒙脱土。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测试表明嶙阳离子已插层到蒙脱土片层间并成功打开层间距;热重分析结果表明DTPB和BTPB改性的蒙脱土比十六烷基三甲基嗅化按改性蒙脱土的热分解温度分别提高102℃和57℃;沉降实验研究表明改性后蒙脱土在甲苯、苯乙烯中表现出很好的分散性和溶胀性。
黄源璐, 杨伟, 倪海鹰, 王少辉, 薛宏飞, 陈军
2007, 21 (3):
81-83;
摘要 (
320 )
PDF (2830 KB)(
95
)
研究了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EBS)、聚丙烯与苯乙烯接枝共聚物(PP-g-PS)、沙林(Surlyn )对聚丙烯/案苯乙烯(PP/PS)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EBS对PP/PS的冲击强度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但拉伸强度有所下降;PP-g-PS使PP/PS相界面变得模糊,分散相微粒尺寸变小,分布变窄,PP/PS相容性得到改善;Surlyn使PP/PS力学性能略微下降,增容作用不显著。
塑料与环境
李春, 辛忠
2007, 21 (3):
84-88;
摘要 (
295 )
PDF (5782 KB)(
81
)
研究了贝壳粉对聚丙烯(PP)的改性,考察了贝壳粉的添加量及粒径对PP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平均粒径为3.4 urn时,添加量的最佳值为10%,与空白PP相比,拉伸强度提高了2.81%,弯曲模量提高了21.34%,冲击强度提高了66.14%。在弯曲模量和冲击强度的改进上,贝壳粉要优于普通碳酸钙和滑石粉。
袁国定, 孙日文, 王匀, 张凯
2007, 21 (3):
89-93;
摘要 (
176 )
PDF (4020 KB)(
73
)
以模拟软件MoLdFlow为工具,对磁疗仪外壳的不同位置浇口、冷却系统等进行模拟,并对不同位置浇口填充时的注射压力、锁模力和熔接痕加以分析,表明最佳的浇口位置在制件外侧,浇口单一。采用多种直通式冷却回路,并对其布置方案进行了模拟,显示方案2冷却效果较好,型芯和型腔的最大温差在20℃之内,温度分布均匀,制件变形量小。最终进行注塑实验并得到了高品质产品,验证了模拟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