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温变英
2007, 21 (4):
1-6;
摘要 (
202 )
PDF (5994 KB)(
92
)
对正在兴起的聚合物基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状况,特别是其制备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潜在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展望。利用物质传输原理制备梯度功能材料的方法包括了基于质量传输的溶液扩散、互穿网络、相转变和溶胶一凝胶等方法;而基于能量传输的制备方法涉及到了利用电场能、磁场能、热能、重力势能、辐射能、光能以及化学能等多种方法。同时还对界面聚合、纤维排列、组分含量连续调控、复合共挤、逐层浇注、静电喷涂等基干构浩原理所开冷的制各枯术作了简要介绍。
赵吉洁, 苏思玲, 柏大伟, 杨斌
2007, 21 (4):
7-12;
摘要 (
438 )
PDF (6035 KB)(
250
)
综述了国内外在提高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聚乳酸(PLA)耐热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提高PLA耐热性能的主要方法。目前的研究表明:通过添加成核剂、与具有高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高分子材料共混、引人交联结构、纤维增强以及纳米复合等技术可以改善PLA的耐热性能,从而扩展了PLA在纺织领域、食品包装领域以及工程塑料领域中的应用。最后介绍了一些已经商业化的耐热聚乳酸。
材料与性能
许军, 姚琲, 朱晨
2007, 21 (4):
13-19;
摘要 (
341 )
PDF (5568 KB)(
144
)
通过反应共混制备了PP/PET/EPDM-g-GMA共混物。用扫描电镜和图像处理软件对共混物形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共混物等温结晶形态,最后测量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PP/PET共混物中加人EPDM-g-GMA后,两相相容性改善。进一步加人成核剂后分散相尺寸更小、粒径分布更均匀;PP球晶随PET,的混人而减小;在PP,}PET体系中加人EPDM-g-GIvIA起到反应增容和橡胶增韧的协同效应,使缺口冲击强度由未加增容剂时的2.0 kJ/m'-提高至6.6 kJ/m2,弹性模量较PP提高了38 % ; PP/PE〕共混物的拉伸强度随PET含量的增加下降,在相同PET含量的情况下,加人EPDM-g-GMA后,共混物的拉伸强度与未增容体系基本一致。
封悦霞, 殷宁, 赵雨花, 李其峰, 王军威, 亢茂青, 王心葵
2007, 21 (4):
20-24;
摘要 (
327 )
PDF (3997 KB)(
125
)
以焙烧后的Mg/Al水滑石为非均相催化剂,己二醇(HD)和碳酸二甲酯(DMC)为初始原料,合成出相对分子质量为1 000和2 000的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将PCDL用于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CPUE)的合成,并与聚醚型和聚酯型CPUE:对比综合研究了其性能。结果发现:聚碳酸酯型CPUE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优于聚醚型CPUE,其拉伸强度和300%模量分别提高了70%和142;与聚酯型CPUE:相比,具有比较好的水解稳定性,经过22 d浸泡之后,其硬度、拉伸强度、抗撕裂强度的保持率分别高出7 %,65 %,20%。
刘喜军, 姜兆华, 朱文明, 祁颖
2007, 21 (4):
25-30;
摘要 (
319 )
PDF (5249 KB)(
116
)
采用反应型双螺杆挤出机和熔融接枝技术制备了一系列高密度聚乙烯(PE-HD)接枝物,采用红外光谱表征了衣康酸接枝PE-HD(PE-Fig-ITA)和衣康酸一苯乙烯共聚物接枝PE-HD[ PE-HD-g-( ITA-co-St)」的结构,并研究了接枝率(GR)和熔体流动速率与单体和引发剂用量的关系;制备了PE-HD-g-ITA增容PA6/PE-Hl〕共混物,研究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引人相容剂PE-HD-g-ITA,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较纯PA6提高近1.7倍;共混体系两相界面变得模糊,分散相尺寸减小,说明相容剂能明显改善共混物两相界面间的茹结,改善体系的分散状况。两相间的相容性得到明显提高;相容剂对共混物两相熔点(Tm)的影响不大,PA6相结晶度稍有下降,PE-HD相结晶度却明显增加。
年光南, 李海东, 蔡洪光, 张春雨, 张学全
2007, 21 (4):
31-34;
摘要 (
261 )
PDF (4309 KB)(
82
)
制备出两种氢调敏感性的不同的催化剂,然后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宽峰聚乙烯纳米复合材料,分别表征和测定了其微观结构、分子结构参数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蒙脱土片层在乙烯聚合过程中发生了插层及剥离,以单片层或几层共存的形式纳米级分散于聚乙烯基体中;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呈宽峰分布(Mw/Mn7.23);在熔体流动速率相近的情况下,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提高到900%以上,拉伸强度达到40 MPa.
杨乐, 梁军, 杨卫民, 丁玉梅, 杨高品, 粟志彪
2007, 21 (4):
35-38;
摘要 (
216 )
PDF (4327 KB)(
102
)
采用温差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艰}致液晶(PP/TLCP)原位增强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共混物微观形貌以及力学性能。SEM分析表明,TLCP在体系中的成纤效果受到其含量的影响,当TLCP含量达到30%时,体系的表层和芯层均形成取向良好的TLCP纤维。力学性能分析表明,当TLCP含量低于20%时,PP/TLCP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均随着TLCP含量的增加而提高,断裂伸长率则有所下降。
何伟, 廖功雄, 金坷佳, 王锦艳, 蹇锡高
2007, 21 (4):
39-43;
摘要 (
268 )
PDF (4006 KB)(
86
)
采用熔融共混挤出方法制备了不同配比的新型含二氮杂蔡酮联苯结构聚芳醚矾酮(PPESK)/聚芳酷(PAR)共混物,考察了该共混体系的熔融加工性能及力学性能,采用扫描电镜(SEM )、动态热机械仪(DMTA)及热失重(TGA)对PPESK/PAR共混物的相容性及热性能进行表征和研究,采用多重扫描速率下的不定温法在氮气氛围中对PPESK/PAR热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共混体系为部分相容体系,聚芳醋的共混加人可以明显地改善PPESK熔融加工性能,加人PAR后降低了PPESK的热稳定性,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李丽萍, 李斌, 汤飞
2007, 21 (4):
44-47;
摘要 (
323 )
PDF (2740 KB)(
144
)
采用电子记忆式冲击试验机研究了玻璃纤维(GF)、镁离子改性聚磷酸蜜胺盐无卤阻燃剂(Mg-MPP)及改性剂马来酸酚接枝EPDM( EPDM-MA)对聚酞胺66(PA66)基复合材料冲击断裂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纯PA66及PA66/GF的断裂行为依赖于引发能,韧性指数分别为0.660和0.675,表现为脆性断裂;而添加Mg-MPP及EPDM-MA主要影响断裂的扩展阶段,韧性指数分别为0.833和0.883,说明阻燃剂及冲击改性剂的存在增加了材料的韧性。
加工与应用
薛锋
2007, 21 (4):
48-53;
摘要 (
224 )
PDF (3543 KB)(
90
)
采用两段搬浆聚合工艺合成了具有双峰/宽峰相对分子质量分布(MWD)的高密度聚乙烯大型中空容器级树脂,并对共混物树脂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及流变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随着丁烯一1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密度、熔点降低,环境应力开裂(ESCRFSO)性能增加,而共混树脂的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得到的结晶度。流变行为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氢气、改变共聚单体的加量,控制低相对分子质量均聚物/高相对分子质量共聚物的质量分数,可以获得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平衡。
霍银磊, 张新昌
2007, 21 (4):
54-57;
摘要 (
390 )
PDF (2777 KB)(
100
)
讨论了几种不同密度EPS泡沫、EPE泡沫的单项压缩性能,并绘制了材料的能量吸收效率一应力关系图及能量吸收效率一密度关系图。图线显示材料吸收的能量随应变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密度的同类材料的能量吸收效率随应力增大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一定应力下材料能量吸收效率随着材料密度增大呈近似抛物线趋势变化并有唯一极值点。阐述了在缓冲包装设计中利用材料的能量吸收效率一应力图线合理选择材料密度的方法。
崔海龙, 秦立洁, 焦红文, 陈虎生, 徐文国
2007, 21 (4):
58-63;
摘要 (
303 )
PDF (4001 KB)(
140
)
通过对低密度聚乙烯(PE-LD)、线形低密度聚乙烯(PE-LLD)、茂金属线形低密度聚乙烯(m-PE-LLD)、乙烯-乙酸乙烯醋共聚物(EVA)等原料直接吹塑农用棚膜进行农田扣棚试验和力学性能测试,分析了各种树脂对生产PE功能性农用棚膜的适用性,并尝试从各种树脂基础分子结构角度对农膜的耐老化性能进行解释。试验结果表明:m-PE-LLD树脂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PE-Ll〕和EVA树脂,EVA树脂在透明性方面占有优势;在耐老化性能方面,m-PE-LLI〕和EVA树脂无论扣棚时间还是测试数据均比PE-Ll〕要好,从连续取样测试数据看出PE-LD断裂伸长保留率下降趋势明显,而m-PE-LLD和EVA树脂则是拉伸强度保留率下降趋势明显。
曾军, 王晓青, 季君晖, 石峰晖, 严庆
2007, 21 (4):
64-68;
摘要 (
319 )
PDF (4027 KB)(
198
)
以可生物解聚丁二酸丁二酯(PBS)为基材,用乳液蒸发法制备不同负量荧光颜料/PBS 胶。用粒度仪扫电电表征胶粒径和形貌用测色计和荧光光谱仪测定胶色度及荧光性能。结果表明,在颜料与PBS质量比例为1:1、2:1、3:1时,所得胶M1、M2、M3平均粒径分别为12.3μm、10.5μm、12.5μm 粒外形规,分性好。相比于纯颜料,颜料胶M1、M2、M3在塑料中分后,度(AC)均增加,荧光性能得到保持。
贾丽亚, 刘和平, 杜中杰, 张晨, 励杭泉
2007, 21 (4):
69-72;
摘要 (
368 )
PDF (4139 KB)(
108
)
以六甲基二硅胺烷及六甲基环三硅氧烷(})为原料,通过干法对二氧化硅进行了表面处理,并研究了二氧化硅预处理温度对改性二氧化硅填充聚硅氧烷体系凝胶时间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F工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研究了二氧化硅的组成,利用二氧化硅在溶剂中的分散情况研究了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二氧化硅表面接枝上Me3Si一及一MezSi-,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变好;随着二氧化硅预处理温度的提高,二氧化硅填充聚硅氧烷体系凝胶时间缩短,力学性能呈下降趋势。随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力学性能呈明显上升趋势。
彭波, 郭少云, 刘志明
2007, 21 (4):
73-76;
摘要 (
308 )
PDF (3977 KB)(
70
)
在超声波作用下,熔融挤出制备丙烯基塑性体(DP) /纳米SiO2复合材料,并研究了超声波对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动态力学性能和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IO2的加人提高了DP的储能模量,降低了耗能模量,并促使PP在更高温度下结晶,结晶烩变小。而超声波的引入有助于纳米SiO2在DP基体中均匀分散,导致复合材料的耗能模量升高,但降低了储能模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同时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提高,结晶熔下降。
助 剂
张青, 巴信武, 白利斌
2007, 21 (4):
77-81;
摘要 (
192 )
PDF (3840 KB)(
70
)
以甲基丙烯酞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 DMC)、苯乙烯(St),聚丙烯(PP)为原料,采用多单体熔融接枝的方法,制备了含季铰盐基团的功能化的聚丙烯。考察了几种反应因素对接枝反应的影响,测试了接枝物的力学性能,利用示差扫描量热仪、偏光显微镜研究了接枝产物的结晶性能。结果表明: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用量为0.6份时,DMC与St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DM《的接枝效果最佳,与纯PP相比,其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基本不变,晶核密度大幅增加,总结晶速率加快,半结晶时间((tm)缩短,结晶温度(Tc)提高。
姚占海, 殷敬华, 宋永贤, 宋玉春
2007, 21 (4):
82-86;
摘要 (
180 )
PDF (4013 KB)(
78
)
以聚醚四元 (PETO)和马来酸 (MAH)为始物,对甲苯 酸为 化剂,对苯二酚为聚剂,制备了含β反应型流滴剂(βS);研究了反应物、比、 化剂加入量和反应时间间对 化率 影 ;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H1-NMR)对βS 结构进行了表征;过测定反应后体系中 MAH 残留量,计 了目标产物 化率。结果发现:用该方法测定,反应,化率达95%以上,并且产物收率达到90%以上。将 βS与线形低密度聚乙烯(PE- LLD) 进行反应接枝(PE-LLD-g-βS)后吹 ,发现在60 ℃加 流滴条件下,PE-LLD-g-βS流滴期为76 d, 而普 流滴 为17d。
助剂
罗颖, 董先明, 张淑婷, 杨兆璋, 邓国志
2007, 21 (4):
87-90;
摘要 (
209 )
PDF (4278 KB)(
134
)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使苯乙烯单体(St)在烷基化预处理的纳米TiO2粒子的表面进行接枝聚合,得到了稳定的以纳米TiOz粒子为核、接枝聚苯乙烯为壳的复合颗粒(TiOz-g-PS)。研究了烷基化预处理以及聚合条件(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对TiOz表面接枝改性的影响,并对其聚合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S以化学键成功地接到纳米TiOz的表面,并且可以通过改变接枝聚合的条件来调节粒子上所接聚苯乙烯的结构,为进一步优化纳米粒子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建立基础。
标准与测试
于杰, 都佩华, 罗筑, 何敏, 蒋冠森,
2007, 21 (4):
91-95;
摘要 (
254 )
PDF (4162 KB)(
83
)
研究了加率(v)对PBT伸性能 影,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v增大试裂过 中裂纹扩展特征不同. 面形貌表现 由韧性 裂特征向脆性 裂特征变面平坦区比例参 Ap/Ao 随 增加先急剧增大.当v增大到1000mm/min以上时,Ap/Ao,增加缓慢;裂源处表面 度参 Rs和v呈线 性关系: PBT屈度σy随v增大先增大,当v增大到1000mm/min以上时σy基本不变;PBT logε~σy(ε为应变 率)曲线呈明显,两一线性关系,目低 ,直线斜率小于高 百线斜率,并 Eyring 度理论对 此结果进行了分析:后采用分子,,滑动机制解释了实验现象。
机械与模具
姚兆福, 金志明, 杜宁
2007, 21 (4):
96-102;
摘要 (
202 )
PDF (5027 KB)(
70
)
讨论了注 杆和挤 杆熔融过 差异;并研究了工艺条件、 杆参 和结构对注:熔融过 影 观察了熔融 迟点 位置变化:同时测量了注 熔体 轴向温差,并对其影 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注杆工作,全过,是在轴移和,止两种状态下交替进行;塑料在注 杆上相变点位置是变化着 ,变化条件有背压、 、行 、温度、 、停留时间 ;注 杆某 内 聚集状态,随注塑周期呈周期性变化; 杆参:和结构
设计,直接关系到熔料温差和塑化能力;合理 设计和创 杆结构是获得低温差、高混合和高塑化能力,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