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汉 陈华岩 袁彦超 刘述梅 赵建青
2023, 37 (4):
1-10;
摘要 (
236 )
PDF (0 KB)(
29
)
采用含有联苯介晶基元结构的3,3’,5,5’-四甲基联苯二酚二缩水甘油醚(TMBP)与含有芳香酰胺介晶基元结构的固化剂4,4-二氨基苯酰替苯胺(DABA)制备本征导热TMBP/DABA环氧树脂。结果表明,热导率高达0.33 W/(m·K),比普通双酚A缩水甘油醚(DGEBA)/4,4'-二氨基二苯甲烷(DDM)环氧树脂的热导率高约50 %,相应短切碳纤维(含量为75 %,质量分数,下同)增强复合材料面外和面内热导率分别高约42.7 %和40.2 %。采用紫外臭氧氧化方法对短切碳纤维(SCF)和连续碳纤维(M55J)进行表面改性,发现能够明显改善纤维与基体树脂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进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进一步采用SCF和M55J为增强纤维、本征导热TMBP/DABA环氧树脂为基体树脂制备出短切/连续碳纤维协同增强本征导热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SCF/M55J/TMBP/BADA。SCF的加入能够同时改善M55J/TMBP/DABA单向复合材料板沿X、Y、Z轴方向的热导率,分别最高达到98.07、48.23、9.40 W/(m·K)。为改善复合材料综合导热性能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王宝川 陈士军 张萍波 蒋平平 冷炎 盛勋勋
2023, 37 (4):
11-16;
摘要 (
175 )
PDF (0 KB)(
22
)
采用溶剂铸膜法制备了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乳酸(PLA)/对苯二甲酸二辛酯(DOTP)/氧化锌(ZnO)复合膜材料,并通过硬脂酸改性纳米ZnO,探讨了不同粒径ZnO以及改性纳米ZnO对复合薄膜力学性能、热性能、疏水性能、耐抽出性能以及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硬脂酸代替纳米ZnO表面的羟基极性基团,复合膜的耐抽出性能提高。硬脂酸的长链烷基与高分子链的链纠缠改善了改性纳米ZnO与PBAT的相容性。随着ZnO粒径的减小以及改性纳米ZnO含量的增大,复合薄膜的热性能有所下降,但耐抽出性能提高。拉伸强度提高,最高达到13.8 MPa。复合膜的疏水性能得到改善,接触角最高达到110 °,复合膜材料的抑菌区域增大,抗菌性能有所增强。
李桂丽 谢丹 夏学莲 孙李龙
2023, 37 (4):
17-22;
摘要 (
204 )
PDF (0 KB)(
25
)
采用熔融共混?注射成型制备了聚乳酸(PLA)/纤维素纳米纤维(CNFs)可生物降解纳米复合材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流变测试、拉伸性能测试等手段,考察了CNFs含量对PLA/CNFs复合材料结晶行为、流变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少量的CNFs能均匀分散在PLA基体中,CNFs可作为PLA的异相成核剂,提高结晶速率常数,缩短半结晶时间,CNFs的含量为5 %(质量分数,下同)时,半结晶时间由纯PLA的10.4 min缩短至2.9 min;CNFs体现出润滑作用,使PLA/CNFs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低于纯PLA;CNFs的含量为3 %时,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较纯PLA提高了41.2 %。
徐佳 李园 冯昆鹏 谢吉星 王颖赛 张智强
2023, 37 (4):
23-29;
摘要 (
240 )
PDF (0 KB)(
23
)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聚乳酸/芦苇纤维(PLA/RF)共混物,并通过吹塑制备了相对应的薄膜。研究了在蛋白酶K的作用下不同RF含量的PLA/RF薄膜的生物降解性能,同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定了样品降解过程中的结晶行为以及表面形貌变化。结果表明,RF对PLA的酶解降解有促进作用,随着RF含量的增加PLA/RF复合材料的酶解速率提升,其中含有30 %(质量分数,下同)芦苇纤维的PLA/RF薄膜的降解速率最大,16天内可降解81.11 %。研究还表明,加入芦苇纤维可以降低PLA的结晶度,从而影响降解速度。
朱辉 段凯歌 倪佳 梅振威 陈小蝶 于东明 周朝锡
2023, 37 (4):
30-34;
摘要 (
168 )
PDF (0 KB)(
26
)
主要针对普通过氧化物交联聚乙烯(PE-Xa)记忆环回缩慢、回缩力小、安全可靠性差等问题,制备出一种新型纳米二氧化硅(SiO2)改性PE-Xa记忆环。首先研究了交联度对记忆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记忆环回缩速度和回缩力均随交联度的提高而提高。其次研究了纳米SiO2的表面处理及添加量对记忆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SiO2进行表面处理,并且在线速度1 km/min以上的超高速搅拌下混合,纳米SiO2的分散性较好。添加1.5 %表面处理的纳米SiO2能大幅提高记忆环回缩速度、回缩力和抗蠕变性能。对制备的记忆环进行性能测试,其回缩速度,回缩力均优于市售记忆环,且通过了交联聚乙烯(PE-X)管标准中规定的静液压状态下的热稳定性试验和系统适用性中规定的静液压试验。
顾建国 孙建凯 侯培培 何浩 焦文亮
2023, 37 (4):
35-38;
摘要 (
201 )
PDF (0 KB)(
20
)
将双轴取向聚氯乙烯(PVC-O)管段进行加热,使其发生2种不同程度的解取向:完全解取向、轴向解取向。通过对PVC-O成品管段、完全解取向管段、轴向解取向管段、坯管进行低温抗冲试验,另对PVC-O成品管段和轴向解取向管段进行轴向拉伸和径向拉伸试验,分析解取向前后管材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完全解取向管材的低温抗冲性能和轴向拉伸性能会降低;轴向解取向管材的低温抗冲性能和轴向抗拉性能降低,径向拉伸性能变化不大。
吴文富 王振军 黄德辉 李佳容 边关
2023, 37 (4):
39-45;
摘要 (
171 )
PDF (0 KB)(
22
)
为改善高速铁路嵌缝胶性能,以无机CaCO3为填料制备双组分聚氨酯(PU)嵌缝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CaCO3含量的PU嵌缝胶表面形貌进行观测,分析不同PU样品的力学性能、黏附性能变化规律,并评价其耐热性与耐水性。结果表明,掺入无机填料会降低PU嵌缝的表面平整度,增加其粗糙度;适量的CaCO3填料可提高PU嵌缝胶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以及模量,但过量的填料会降低其断裂伸长率;随着填料含量的提高,嵌缝胶的黏附性、耐水性以及耐热性亦显著提升;此外,综合PU嵌缝胶各项性能,推荐填料含量为30 %。研究成果为提高高速铁路PU嵌缝胶性能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一定参考。
白静 李明 崔丽伟
2023, 37 (4):
46-52;
摘要 (
182 )
PDF (0 KB)(
17
)
针对猪肉极易受到微生物污染、货架期较短的缺点,以马齿苋为原料采用酶解-超声波辅助乙醇法对其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提取,研究马齿苋提取液抗氧化抑菌活性的影响。马齿苋提取液与聚乙烯醇(PVA)复合膜应用于猪肉的保鲜试验中,验证其抑菌保鲜效果。结果表明,马齿苋黄酮提取液对羟基(OH)、羟基、a-二苯基联吡啶肼(DPPH)自由基均具有清除能力,并且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在黄酮浓度为0.02 mg/mL就达到了90 %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大的抑制作用。PVA与马齿苋提取液比例为30∶20的保鲜膜,能显著抑制冷却肉的菌落总数、酸度值(pH值)、硫化氢(H2S)、丙二醛、 挥发性盐基氮(TVB-N) 含量的增长速率,延长其货架期。
刘会媛 马闯 关俊霞 李繁麟 杨笑春 张青
2023, 37 (4):
53-59;
摘要 (
200 )
PDF (0 KB)(
19
)
采用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和1,2,3,6-四氢邻苯二甲酸酐(THPA)对瓜尔胶(GG)进行改性得到磷化瓜尔胶(DTGG),并通过核磁共振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以DTGG为碳源,聚磷酸铵(APP)为酸源和气源对聚乳酸(PLA)进行阻燃改性。通过垂直燃烧(UL 94)、极限氧指数(LOI)和锥形量热仪(CONE)对PLA共混物的阻燃性能进行测试。采用热失重分析(TG)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其热性能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DTGG/APP的质量比为9/11时,LOI值为33.4 %,达到UL 94 V-0等级。同时,样品的总热释放(THR)值最低,与纯PLA 相比降低了33.8 %。从FESEM观察到阻燃剂在PLA基质中分布均匀。DTGG和APP的协同作用有效地增强了PLA共混物的阻燃性能。最后讨论了DTGG和APP对PLA共混物的协同阻燃作用机制。
王富玉 郭金强 杨超永 张玉霞
2023, 37 (4):
60-66;
摘要 (
213 )
PDF (0 KB)(
24
)
将质量比为80/20的PBAT/PLA共混物在单螺杆挤出流延成型机中通过调控工艺条件(口模温度、拉伸速度)直接熔融共混制备PBAT/PLA原位成纤共混薄膜。结果表明,在较低口模温度时,随着拉伸速度的提高,PLA微纤细化程度加大,结晶度先提高后降低,纵向拉伸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力学性能各向异性明显。在口模温度为150 ℃、拉伸速度为5.0 m/min时,共混体系中PLA成纤效果最明显;PBAT和PLA的结晶度最高分别为4.8 %和23.7 %;纵向拉伸强度达到29.8,比纯PBAT提高了41 %。
孙少阳 申莹 王容容 徐珍珍 邢剑
2023, 37 (4):
67-73;
摘要 (
276 )
PDF (0 KB)(
19
)
为了调控聚乳酸(PLA)纳米纤维的孔结构,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PLA母粒为原料,三氯甲烷(CF)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溶液为溶剂,制备了平均直径在1.37 μm的PLA纳米纤维,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LA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随着纺丝液中CF含量、聚合物浓度、环境湿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纺丝电压和灌注速度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同时,环境湿度对纤维表面孔结构有显著影响。随着湿度的增加,纤维表面孔的分布密度增加,且形状由圆形转变为椭圆形。此外,与表面光滑的PLA纳米纤维(2.4 m2/g)相比,所制备的PLA多孔纤维的比表面积提升了10倍(24.0 m2/g)。
董秀莲 李亚兵 陈昱
2023, 37 (4):
74-78;
摘要 (
192 )
PDF (0 KB)(
20
)
探究了国外某产品与军用防腐膜HP8714在关键技术指标水蒸气透过量及12 s垂直燃烧的性能,并以乙酸乙酯EAC为胶黏剂溶剂研究了胶黏剂种类及含量对防潮胶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P8714的热塑性聚氨酯原料A198FR可作为高性能阻燃热塑性聚氨酯防潮胶带的树脂原料,并以A198FR为树脂原料,确定压敏胶YY16为最适宜胶黏剂,优选YY16/EAC配比为75/25,并通过第三方测试验证所有指标。
孙晓红 卫欣怡
2023, 37 (4):
79-85;
摘要 (
209 )
PDF (0 KB)(
29
)
以聚乳酸(PLA)为基体,加入不同含量的塑化聚乙烯醇(CPVA),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PLA/CPVA合金样品。以超临界CO2为物理发泡剂,采用釜压发泡和粒子沥滤法成功制备出PLA/CPVA合金开孔泡沫。结果表明,随着CPVA含量的增加,PLA的结晶温度下降,结晶度先上升后下降,熔体黏弹性改善;随着CPVA含量的上升,PLA/CPVA合金开孔泡沫的发泡倍率先减小后逐渐增大,开孔率逐步提高;当CPVA含量为50 %(质量分数,下同)时,PLA/CPVA合金开孔泡沫的发泡倍率为23.1倍,开孔率达到了91.6 %。
罗冠群 王卫民 汤元君 李璇 陶轩
2023, 37 (4):
86-94;
摘要 (
236 )
PDF (0 KB)(
28
)
首先使用HZSM-5作为催化剂,探究原位与异位催化方式对生物质与塑料共热解过程的影响。之后对HY、HZSM-5和Fe/HZSM-5 3种催化剂进行全面表征,进一步对比研究三者对生物质与塑料共热解过程的影响,并对3种催化剂积炭失活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原位催化生物油产率高于异位催化,但是异位催化方式强化了“双烯合成”和芳构化等反应,显著提升了芳烃的选择性,高达82.8 %。过渡金属Fe的引入提高了催化剂抑制积炭的能力,Fe/HZSM-5催化剂结焦量远少于HY和HZSM-5催化剂,仅为3.77 %。同HZSM-5相比, Fe/HZSM-5中Br?nsted酸强度减弱,略微降低了碳氢化合物的选择性,但是将碳氢化合物中芳烃的选择性提高了16.7 %。由于焦炭的附着,反应后的催化剂比表面积、孔容和酸强度均有所降低,进而降低了其催化活性。
杨志海 谢众 任鑫祺 庄启昕
2023, 37 (4):
95-103;
摘要 (
256 )
PDF (0 KB)(
19
)
综述了通过物理共混改性和化学结构改性2种不同方式来改善聚羟基丁酸酯(PHB)的材料性能,包括与天然原料、无机填料和生物降解树脂共混以及嵌段/接枝化学结构改性制备增强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PHB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王妮 赵晓颖 翁云宣
2023, 37 (4):
104-111;
摘要 (
275 )
PDF (0 KB)(
31
)
对废食用植物油生物基增塑剂及其环氧化工艺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废食用植物油环氧化工艺的均相酸催化法、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催化法和脂肪酶催化法3种常见方法,并分别对其催化原理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废食用植物油生物基增塑剂的应用进行了梳理和展望。
李玉峰 赵阳 刘丽爽 冯峰 高晓辉 何锡凤
2023, 37 (4):
112-120;
摘要 (
229 )
PDF (0 KB)(
26
)
综述了近些年来使用乳液聚合法制备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制备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乳液聚合方法,总结了乳液聚合法中聚合物的种类和石墨烯的改性方法以及复合材料的性能改善,并对乳液聚合法制备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邢利欣 任小龙 廖文靖 陈志平 冯羽风
2023, 37 (4):
121-135;
摘要 (
389 )
PDF (0 KB)(
27
)
介绍了国内外高功能性双向拉伸聚乳酸(BOPLA)薄膜材料成型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综述了基础型、功能型两大类可生物降解BOPLA薄膜的研究进展,包括通过优化基体配方、熔融共挤、拉伸温度、拉伸倍率、拉伸速度及热定型温度等双向拉伸成型技术和基于表层可金属化技术的方式制备可生物降解BOPLA薄膜。最后,对可生物降解BOPLA薄膜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