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性能
何和智, 徐力, 杨以科
摘要 (
736 )
PDF (2422 KB)(
495
)
HTML (
11 )
采用预应力拉伸技术与薄膜堆叠法制备了聚碳酸酯/碳纤维(PC/CF)复合材料。对不同预应力水平的实验样品进行了拉伸性能的测试;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材料拉伸断面的微观形貌;用光学显微镜与相机观察了CF在PC基体中的排列情况。结果表明,随着预应力的提高,CF在PC中的排列情况逐渐改善;PC/CF层合板的拉伸强度随着预应力的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预应力为1 000 MPa时,拉伸强度达到最高,比两侧最低处分别提高了10.66 %和11.78 %;但拉伸模量并未表现出与预应力的关系。
李素圆, 刘会鹏, 龚舜, 黄国桃, 李玉才, 吴鑫, 邓建平, 潘凯
摘要 (
910 )
PDF (4339 KB)(
941
)
HTML (
28 )
研究了发泡剂用量对热塑性聚酰胺弹性体(TPAE)改性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复合发泡材料(EVA/TPAE)的影响,并在最佳发泡剂用量下探究了EVA中TPAE的添加量对EVA/TPAE复合发泡材料发泡性能及力学性能的相关影响。结果表明,EVA/TPAE=100∶5(质量比,下同)时,EVA/TPAE共混物/发泡剂=100∶3的条件下,EVA/TPAE复合发泡材料体系发泡更完全,泡孔尺寸更均匀,且能满足目前发泡鞋材要求的力学强度;在该发泡剂用量下,仅添加少量的TPAE(EVA/TPAE=100∶5)就可获得综合性能良好的EVA/TPAE复合发泡材料,具有潜在的市场应用前景。
刘川, 许苗军, 王景春, 李斌
摘要 (
630 )
PDF (1053 KB)(
506
)
HTML (
10 )
将可膨胀石墨(EG)添加到乙烯基硅橡胶中并采用过氧化物硫化制备了硅橡胶材料,对其阻燃性能和燃烧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EG的添加量为5份时,材料在垂直燃烧测试中通过了UL 94 V?0级,且能离火自熄,极限氧指数达到了33.0 %;与纯硅胶材料相比,EG的加入有效降低了材料的热释放和烟释放;材料与火焰接触区域,EG完全膨胀并形成了隔热层,火焰附近材料内部的石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膨胀并形成了导热通路,将材料的热量扩散,从而对硅橡胶材料起到了优异的阻燃作用。
阮芳涛, 夏成龙, 张宝根, 曹叶, 刘志, 徐珍珍, 章劲草
摘要 (
771 )
PDF (1492 KB)(
376
)
HTML (
8 )
采用缠绕法制备了芳纶长丝包覆碳纤维束,利用真空辅助树脂转移成型法制备了包覆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通过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了复合材料的轴向压缩性能,研究了长丝缠绕方式、包覆密度和碳纤维束的数量对试样压缩强度及破坏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芳纶包覆能够提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随着芳纶长丝包覆密度的增加,压缩强度逐渐增加;相比较单向缠绕包覆方式,芳纶长丝双向缠绕包覆能够进一步提升复合材料的轴向压缩强度;增强纤维束的数量会影响纤维屈曲状态,进而使得纤维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进一步提升。
蒋森, 王立岩, 陈延明, 张乐, 翟桂法
摘要 (
585 )
PDF (1417 KB)(
489
)
HTML (
6 )
采用直接酯化?熔融缩聚的方法合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2?甲基?1,3?丙二醇(MPO)改性的PBS共聚酯(PBMS)。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谱仪(NMR)和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分别对其化学结构和分子量进行了表征;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同步热分析仪(STA)和熔体流动速率测定仪(MFR)对其热相关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PBMS共聚酯分子主链中含有丁二酸丁二醇酯(BS)和丁二酸2?甲基?1,3丙二醇酯(MS)两种重复结构单元,MS含量与合成时所加入的MPO含量基本相符,为所设计的聚合物;合成的PBS及PBMS的Mw在7.87×104 ~8.75×104 g/mol之间;热性能研究表明,随着MPO含量的增加,PB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升高、熔融转变温度逐渐降低,非等温结晶能力逐渐变弱,结晶度由74.57 %降低到49.42 %;PBMS的热降解温度均在400 ℃以上,不随MPO含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MPO含量的增加,PBMS的熔体流动速率逐渐增加,相对纯PBS在相同温度下的熔融流动性逐渐变好。
王青松
摘要 (
771 )
PDF (778 KB)(
531
)
HTML (
6 )
以含30 %短玻璃纤维的聚丙烯(PP)为基础,从源头开始控制材料的气味和VOC含量,即将所有可能用到的配料参照大众汽车PV3900气味测试标准进行筛选,优先选择气味等级不超过3级的原料和助剂。主要对当前市场上的几种不同的低气味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相容剂(PP?g?MAH)、不同抗氧剂体系和不同气味吸收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终选择出的配方材料的气味等级达到了3级以下,VOC也优于当前汽车行业要求的标准,其主要的TVOC含量降低到了3 188 μg/m3,远低于标准要求的5 000 μg/m3;其拉伸强度为 106 MPa,弯曲强度为 151 MPa,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为11 kJ/m2,非缺口冲击强度为55 kJ/m2,热变形温度为145 ℃(1.8 MPa),均符合当前汽车用部分产品的使用要求。
刘光远, 翟前超, 王丰武, 汪义辉, 郑德宝, 陈祥迎, 张忠洁
摘要 (
667 )
PDF (1879 KB)(
576
)
HTML (
9 )
以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为接枝方法,高密度聚乙烯(PE?HD)作为接枝主链,无味过氧化二异丙苯(BIBP)为引发剂,将马来酸二丁酯(DBM)和马来酸酐(MAH)两个极性单体进行复配接枝到PE?HD上,制备含有二元极性单体的相容剂PE?HD?g?(DBM?co?MAH);再将其与PE?HD、线形低密度聚乙烯(PE?LLD)和乙烯?醋酸乙烯酯(EVA)基体树脂共混挤出制备钢丝管用粘接树脂。研究单体的配比和引发剂浓度对相容剂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和接枝率(GD)的影响;通过调整基体树脂配比以及相容剂的添加量,研究粘接树脂的韧性、强度和粘接力。结果表明,在BIBP的作用下,DBM/MAH可以接枝到PE?HD上;当DBM/MAH的含量为1∶2时,相容剂的接枝率分别为DBM:0.73 %、MAH:0.76 %;当粘接树脂的组分中加入10 %的相容剂后其各项性能较好,满足国标中钢丝管对粘接树脂的要求。
温原, 毛现朋, 徐科杰
摘要 (
1302 )
PDF (1190 KB)(
2400
)
HTML (
15 )
通过对不同厚度聚乙烯试样的拉伸试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样厚度对聚乙烯的强度、应变、拉伸模量均有较大影响,对单位面积的屈服吸收能没有影响;现有塑料制品设计中,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制品厚度为独立参数的做法存在隐患。
许荣霞, 魏刚, 魏莉岚, 吴洁萃, 蒋雨江
摘要 (
470 )
PDF (3171 KB)(
471
)
HTML (
3 )
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M?2000型摩擦试验机、电子和光学显微镜等测试分析方法,重点考察了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及其与聚酰胺6(PA6)复合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no?SiO2用量的增加,PE?UHMW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当nano?SiO2含量为2 %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低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在nano?SiO2含量为2 %基础上添加8 %的PA6时,复合材料表现出更低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分别为0.29和0.33×10-9 g/(N?m);添加nano?SiO2有效抑制了PE?UHMW的黏着磨损和塑性变形,适量nano?SiO2和PA6复合改性PE?UHMW形成了更加均匀致密的自润滑转移膜,磨损面变得更加平整光滑,表现为非常轻微的磨粒磨损特征。
周文贤, 李铭全
摘要 (
809 )
PDF (1586 KB)(
1113
)
HTML (
10 )
将新型染料系偏光膜与碘系偏光膜进行系统性对比分析,采用分光光度计测试其透过率、偏光度、色相等光学指标,并进行高温高湿、高温、氙灯紫外老化等试验,分析测试前后的色相变化。结果表明,新型高耐久染料系偏光膜在透过率为39 %时,偏光度为99.7 %,较传统的染料系偏光膜有明显的提升;将偏光片放置于仪表盘内进行氙灯紫外老化测试,新型高耐久染料系偏光膜的色相变化(ΔEs)为 3.48,仅为深浅变化;碘系偏光膜的ΔEs为 19.63,颜色明显变化成棕色;高温高湿85 ℃/85 %/1 000 h耐候测试后,新型染料系偏光膜的偏光度仍为99 %,碘系偏光膜已退偏完全失效;新型染料系偏光膜具有优异的高温耐候性能、耐氙灯紫外老化性能、高温高湿耐候性能,满足105 ℃/1 000 h及85 ℃/85 %/1 000 h耐候性能,适用于电表、车载等领域中。
加工与应用
宋立健, 张有忱, 左夏华, 张政和, 安瑛, 杨卫民, 谭晶, 程礼盛
摘要 (
899 )
PDF (5562 KB)(
474
)
HTML (
30 )
从微观角度出发,综述了自组装单分子层(SAM)在调控软?硬材料界面热输运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SAM的传热机理,系统总结了SAM的微观结构对界面热导的影响规律,探讨了SAM的密度、长度、末端官能团等因素对界面热阻或界面热导的影响机理。此外还介绍了目前SAM在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中的研究,并展望了未来SAM在界面热输运的研究方向。
何毅, 赵广慧
摘要 (
650 )
PDF (5491 KB)(
1193
)
HTML (
5 )
回顾了近10年来利用复合材料增强或修复油气管道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增强未受损管道、修复含裂纹缺陷和体积缺陷管道方面对增强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综述,探讨复合材料增强或修复油气管道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王颢霖, 朱向哲
摘要 (
504 )
PDF (3001 KB)(
319
)
HTML (
6 )
利用EDEM软件对一种普通锥形和两种双锥型螺杆挤出机固体输送段进行模拟。分析了高密度聚乙烯(PE?HD)颗粒在锥形双螺杆挤出机内的运动状态和分布规律。对比分析了3种锥形螺杆挤出的质量流速率、填充率、平均速度、平均压力、平均剪切应力和力矩等参数,给出了普通型和双锥型螺杆挤出机固体输送机理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锥形双螺杆挤出机,双锥型螺杆挤出机颗粒具有相对较小的轴向速度变化、较强的建压能力和较高的体积填充,适用于剪敏性材料的加工。
陈腾飞, 莫琪棉, 张世勋, 曹伟
摘要 (
560 )
PDF (2227 KB)(
330
)
HTML (
2 )
应用旋转流变仪开展高抗冲聚苯乙烯(PS?HI)在不同温度下的流变实验,分析常用黏性模型描述高弹态PS?HI的精度,并基于黏弹性Phan?Thien Tanner (PTT)模型建立PS?HI流动理论模型和数值算法,研究高弹态PS?HI的黏弹性特征。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黏性模型中Cross模型和Carreau?Yasuda模型较好地描述了PS?HI的流变特征,而黏弹性PTT模型的精度明显高于黏性模型,显示高弹态PS?HI具有一定的弹性特征。
班董董, 王丹华, 刘奎, 李亚楠, 李涵, 戴亚辉
摘要 (
600 )
PDF (3614 KB)(
458
)
HTML (
5 )
借助聚合物流动分析软件Polyflow对半啮合同向/异向波状双螺杆元件和全啮合同向/异向常规双螺杆元件进行流场和混合性能的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两者的剪切速率、混合指数、非弹性应力张量第一特征值、停留时间、时均混合效率、分离尺度等表征混合性能的特征参数,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波状双螺杆元件具有更加优异的混炼性能。
助剂
李梦琪, 陈雅君
摘要 (
798 )
PDF (5589 KB)(
645
)
HTML (
21 )
对近5年国内外用于聚乳酸(PLA)的纳米阻燃剂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MXene)、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石墨烯、纳米蒙脱土、生物基纳米阻燃剂、碳纳米管等,总结归纳了这些纳米阻燃剂阻燃PLA的制备方法、性能和机理,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徐伟华, 郑宇, 沈向阳, 张炎, 刘桔文, 严石静
摘要 (
663 )
PDF (2157 KB)(
415
)
HTML (
6 )
将两种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分别与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基有机磷阻燃剂(D?bp)复配,制备了磷?硅协同阻燃环氧树脂,并对其阻燃、热、力学和动态力学性能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磷含量仅为0.25 %(质量分数,下同)时,磷?硅协同阻燃环氧树脂就能达到UL 94 V?0级;当苯基?POSS与D?bp复配时,峰值热释放速率(p?HRR)、总热释放量(THR)和平均有效燃烧热(av?EHC)为313.9 kW/m2、118.2 MJ/m2和23.1 MJ/kg,分别降低了66.6 %、41.4 %和26.9 %;环氧基?POSS与D?bp复配时,能够同时改善磷?硅协同阻燃环氧树脂的阻燃、热、力学和动态力学性能,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
塑料与环境
万翼, 李莉, 菊春燕, 郝雪纯, 李润
摘要 (
585 )
PDF (1217 KB)(
652
)
HTML (
5 )
基于2008-2019年来乌鲁木齐市塑料垃圾在生活垃圾中的占比、生活垃圾清运量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方程模型、ARIMA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乌鲁木齐市的塑料垃圾年产量进行预测,再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确定出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塑料垃圾年产量呈线性增长趋势,由2008年的4.75×104 t增长到2018年的35.14×104 t;从单因素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塑料垃圾产量的影响最大,总体来看城市人口对塑料垃圾产量影响最大,而环境建设水平则最小;通过对比,ARIMA模型是预测乌鲁木齐市塑料垃圾年产量的最优模型;预测结果表明预计到2025年、2035年和2050年乌鲁木齐市塑料垃圾年产量将分别达到54.4×104、82.63×104、124.91×104 t。
标准与测试
徐晓卉, 赵洁, 沈康俊, 刘曙
摘要 (
574 )
PDF (1499 KB)(
461
)
HTML (
3 )
选取苯乙烯迁移量作为测试指标,对比了聚苯乙烯杯中残留苯乙烯在真实食品及醇类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分析确认适合这几类中国特色食品的模拟物。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苯乙烯在3类真实食品、10 %乙醇(体积分数,下同)和20 %乙醇中的迁移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苯乙烯在50 %乙醇和95 %乙醇中的迁移量。结果表明,豆类饮料中苯乙烯迁移量介于其在20 %乙醇和50 %乙醇中的迁移量之间;豆腐和粥中苯乙烯的迁移量接近10 %乙醇和20 %乙醇,均远低于50 %乙醇;根据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食品模拟物适用性原则,应选择与食品迁移量接近或大于食品迁移量的模拟物,建议豆类饮料选择50 %乙醇作为模拟物,豆腐类食品和粥类食品选择20 %乙醇作为模拟物,相关结果可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彭菁, 肖达, 吴映江, 李兵, 张龙, 李泽刚
摘要 (
812 )
PDF (1303 KB)(
794
)
HTML (
7 )
通过综合对比我国塑料结构壁排水管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区别,认为国家标准比国际标准有更高的质量要求。再结合我国新型塑料结构壁排水管的开发及应用情况,可认为我国的行业发展状况较好,创新性较高。
机械与模具
蒋经纬, 刘振峰, 周国发
摘要 (
521 )
PDF (2662 KB)(
384
)
HTML (
3 )
针对高分子复合材料粉体混合均匀性和工艺可重现性难以调控的行业共性技术瓶颈,模拟研究了粉体混合均匀性和工艺可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RSD)与入口粉体配方比的组分含量、粉体内聚特性和螺杆转速的协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RSD与组分含量、螺杆转速呈现负关联关系,而与粉体内聚能量密度呈现正关联关系,可以通过提高螺杆转速强化超细超低组分含量的内聚粉体混合均匀性与工艺可重现性;在组分含量低于5 %,能量密度小于30 000 J/m3的条件下,将螺杆转速提高至1 600 r/min,可以实现其混合均匀性和工艺可重现性的调控,使其满足RSD不超过5 %的技术指标要求。并研究构建了RSD与螺杆转速的协同耦合关联控制回归模型,以此提出了通过转速传感器、变频驱动电机和协同耦合关联控制回归模型,实现超细超低含量内聚粉体混合均匀性和混合工艺可重现性的实时在线模型预测控制,为解决行业共性技术瓶颈奠定基础。
谭磊, 黄兴元, 王涵, 潘留雯
摘要 (
561 )
PDF (4176 KB)(
391
)
HTML (
3 )
针对熔融室温度分布存在较大温差现象,用Fluent仿真软件对热风熔融废旧塑料造粒机熔融室进行传热模拟。通过比较不同进风口直径、不同进风口位置及不同进风口风速的熔融室温度分布,分析进风口直径、进风口位置、进风口风速对熔融室温度分布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找出最佳参数组和分辨主次因素。结果表明,使用控制变量法,熔融室箱体内温度随着进风口直径的增大而显著提高,随进风口位置变化有不同变化,即进风口与主轴距离过小或过大均使熔融室温度分布不均匀,唯有处于中间区域,熔融室温度分布更加均匀,随进风口速度的增大而无明显变化;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参数组为进风口直径120 mm、进风口距中心150 mm、进风口风速2 m/s、熔融室温度差47.7 ℃;为使熔融室箱体内不出现较大温差,使用进风口直径为120 mm、进风口距中心为150 mm的优化方案。
综述
陈文静, 杨小龙, 韩顺涛, 韩颖, 马秀清
摘要 (
1235 )
PDF (1487 KB)(
2087
)
HTML (
25 )
综述了近年来聚丙烯腈材料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共聚改性、接枝改性、共混改性、后整理法以及增塑改性。分析了不同改性方法的特点,并对聚丙烯腈材料改性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董露茜, 徐芳, 翁云宣
摘要 (
1239 )
PDF (2609 KB)(
1422
)
HTML (
29 )
从亲水性和细胞相容性、力学性能、熔体强度和耐热性、降解速率、抗菌性能等几个方面对聚乙醇酸(PGA)及其改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简述了其在生物医用、食品包装、油气开采和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刘文, 师文钊, 刘瑾姝, 陆少锋, 周红娟
摘要 (
849 )
PDF (4919 KB)(
918
)
HTML (
19 )
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对电致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过程及机理进行阐述,详述了基于不同导电填料如纳米颗粒、连续纤维、短切纤维以及复合填料的电致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研究现状及其物理共混、原位聚合、冷冻干燥等制备方法。从均匀的导体单元、导体与基体之间的接口黏结以及导电网络结构等3个方面分析了电致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导电机理并从微观结构上对纳米级的导电网络以及离子通道现象进行了概述。详细介绍了其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纺织领域、电子半导体等领域的最近研究工作,并展望了电致形状记忆复合材料发展前景。
彭博, 肖运彬, 顾家宝, 陈梓钧, 唐雁煌, 朱刚, 徐焕翔
摘要 (
841 )
PDF (2646 KB)(
1043
)
HTML (
25 )
首先综述了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重点介绍了两种近些年新开发的制备方法;之后综述了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最后对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