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性能
张九夫, 罗开强, 徐军, 郭宝华
摘要 (
1748 )
PDF (2668 KB)(
1795
)
HTML (
773760 )
利用定制的熔融浸渍装置制备了长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66(PA66/LGF)复合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界面黏结性等进行了表征,探讨了玻璃纤维含量、润滑剂含量、相容剂含量以及切粒长度等因素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得到了PA66/LGF复合材料优化的配方设计与切粒长度。结果表明,当玻璃纤维含量为43 %(质量分数,下同)、切粒长度为12 mm的PA66/LGF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为230 MPa,断裂伸长率为7.1 %,弯曲强度为369 MPa,缺口冲击强度为62 kJ/m2,无缺口冲击强度为90 kJ/m2。
胡焕波, 吴唯, 李宁, 赵天瑜, 邹志强
摘要 (
1163 )
PDF (1422 KB)(
935
)
HTML (
267 )
针对吸水膨胀弹性体(WSE)在含盐溶液中膨胀倍率普遍不高、吸盐水性能和耐热性能不佳等问题,采用反向悬浮聚合方法,将丙烯酸(AA)单体与丙烯酰胺(AM)单体进行共聚,制备了新型聚丙烯酸?丙烯酰胺[P(AA?co?AM)]耐盐吸水树脂,并以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TPEE)为基体,制备了TPEE/P(AA?co?AM)吸水膨胀弹性体。研究了单体AA:AM质量比、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含量对P(AA?co?AM)吸水性能的影响,并将TPEE分别与自制P(AA?co?AM)耐盐吸水树脂和市售吸水树脂CPNaAA共混制成的WSE的吸水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AA∶AM质量比为2.5∶1、NMBA含量为0.05 %(质量分数,下同)、过硫酸钾(KPS)含量为0.70 %、油相溶液与水相溶液质量比为2.5∶1时,P(AA?co?AM)吸蒸馏水和吸盐水综合效果最佳;P(AA?co?AM)对蒸馏水和对盐水的吸水倍率均高于市售吸水树脂CPNaAA,其中对盐水吸水倍率的增幅更明显;TPEE/P(AA?co?AM)的吸水膨胀性能优于TPEE/CPNaAA。
李泽洋, 岑兰, 陈胜, 陈伟杰, 杜兵华, 张二帅
摘要 (
1064 )
PDF (2393 KB)(
481
)
HTML (
255 )
通过动态硫化法制备了羧基丁腈橡胶/聚酰胺12(XNBR/PA12)热塑性硫化橡胶(TPV),考察了XNBR羧基含量和 XNBR/PA12橡塑比(质量比,下同)对TPV力学性能、流变性能、耐油性能和耐热空气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橡塑比的增大,TPV力学性能先上升后下降;当XNBR羧基含量为7 %(质量分数,下同)、橡塑比为50/50时,TPV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分别为20.3 MPa和184 %,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佳;TPV的复数黏度和储能模量随着橡塑比的增大呈上升趋势;耐油性能和耐老化性能随橡塑比的增大呈下降趋势,其中橡塑比为40/60时TPV样品耐油性能和耐老化性能最佳,且XNBR羧基含量高的TPV耐老化性能更好。
隋振全, 毛金超, 范金石
摘要 (
1011 )
PDF (1164 KB)(
855
)
HTML (
11 )
采用溶液共混法将壳聚糖和聚乙烯醇制备成可降解液态地膜,研究了壳聚糖溶液与聚乙烯醇溶液的质量比对共混干膜的力学性能、水蒸气透过率和水溶性的影响规律,还测定了液态地膜对土壤含水率、蔬菜种子发芽率及大棚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壳聚糖溶液(浓度为1.0 %,质量分数,下同)和聚乙烯醇溶液(浓度为4.0 %)的质量比(mA∶mB)为8∶2时干膜的综合性能较好;液态地膜能够减缓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量,施用液态地膜14 d后的失水率比空白对照组低4.02 %;油麦菜、甜脆小白菜8201和中蔬四号番茄喷施液态地膜12 d后发芽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 %、7 %和4%;大棚番茄(元芳)幼苗在喷施液态地膜21 d后幼苗的平均节数比对照组多0.23节、平均株高比对照高2.47 cm。
郭意明, 董晓晨, 梁士通, 王森, 刘继纯
摘要 (
742 )
PDF (2610 KB)(
445
)
HTML (
12 )
通过熔融共混法将不同种类和粒径的石墨引入到高抗冲聚苯乙烯(PS?HI)基体中,考察了石墨种类和粒径大小对PS?HI阻燃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天然鳞片石墨(NG)对PS?HI的阻燃作用很小,其粒径大小对阻燃性能的影响并不显著,即使用量达到50 %(质量分数,下同)也不能使PS?HI有较好的阻燃性能;与NG相比,可膨胀石墨(EG)的阻燃效率更高,可使PS?HI的阻燃性能大幅度提高,且EG粒径越大,阻燃效率越高,抑烟作用越明显;在PS?HI/EG体系中引入适量微胶囊红磷(MRP)可极大地提高EG的阻燃效率,降低阻燃剂用量,EG与MRP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协同阻燃作用,而NG与MRP之间几乎无协同阻燃作用;EG的粒径为270 μm、PS?HI∶EG∶MRP质量比为80∶15∶5时20 %的阻燃剂就可使PS?HI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
刘浪, 栾道成, 胡志华, 文科林, 周新宇, 米书恒, 王正云
摘要 (
775 )
PDF (2176 KB)(
690
)
HTML (
20 )
以酚醛树脂、丁腈橡胶、重晶石、玄武岩纤维和钢纤维等为原料进行摩擦材料的制备,研究了玄武岩纤维和钢纤维含量对摩擦材料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玄武岩纤维含量为10 %~25 %(质量分数,下同)时,随着纤维含量的减少,摩擦材料的冲击强度增大、压缩强度减小;当纤维总量占30 %且玄武岩纤维与钢纤维质量比为1∶1时,2种增强纤维产生最佳的耦合效应,摩擦因数稳定在0.361~0.377之间,磨耗量约为0.132 cm3/MJ;磨损试验中该摩擦材料的磨损以黏着磨损和疲劳磨损为主。
程曼芳, 白继峰, 王文清, 雷良才, 李海英, 韩向艳, 胡跃鑫
摘要 (
770 )
PDF (2564 KB)(
518
)
HTML (
13 )
以对氯甲基苯乙烯/乙烯基苄基氯(CMS/VBC)、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1?甲基咪唑(MIm)、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LITFSI)等为原料,通过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制备了超支化接枝多臂共聚物h?PCMS?g?PMMA、功能性嵌段共聚物PMMA?b?PGMA、离子液体嵌段共聚物PMMA?b?PIL?[MIm?TFSI],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氢谱仪(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再通过溶液共混的方式将上述制备的聚合物混合,得到一系列超支化聚合离子液体共混体系,通过交流阻抗技术对该体系的离子电导率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离子液体链段PIL?[MIm?TFSI]、超支化结构、PGMA链段的引入均能有效增强该共混体系的离子电导率。
卢春燕, 王刚, 刘帅, 朱天容, 刘芸, 汪海平, 胡思前
摘要 (
723 )
PDF (1491 KB)(
665
)
HTML (
10 )
以不同摩尔比的二胺单体1,3?双(4’?氨基苯氧基)苯(TPE?R)、2,6?二氨基甲苯(2,6?DAT)和二酐单体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为原料进行三元聚合,采用高温熔融缩聚法合成了一系列聚酰亚胺(PI)薄膜。通过红外、紫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等表征与测试了PI薄膜的微观结构、光学性能、热稳定性及溶解度等。结果表明,合成的模塑粉和薄膜已经亚胺化完全,薄膜的最大透过率均在80 %以上,玻璃化转变温度最高接近290 ℃,800 ℃时残炭率均在55 %以上;合成的所有模塑粉均能完全溶解在常见有机溶剂N,N?二甲基乙酰胺(DMAc)、N?甲基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二氯甲烷(DCM)中。
李瑞, 姜艳峰, 吴双, 安彦杰, 姜泽钰, 张明强
摘要 (
671 )
PDF (1484 KB)(
607
)
HTML (
0 )
采用升温淋洗分级技术分离了2种聚丙烯流延膜(CPP)专用料(CPP1、CPP2),通过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高温凝胶色谱对2种样品的链结构、熔融和结晶行为进行了表征,确定了产品各级分的分子结构信息。结果表明,对于低温(<100 ℃)级分,CPP1样品中其含量为9.29 %(质量分数,下同),CPP2样品中其含量为26.29 %;对于高温(≥120℃)级分,CPP1样品中其含量为3.16 %,CPP2样品中其含量为0.18 %;CPP1样品的120和140 ℃级分中均含有较高的乙烯(乙丙嵌段共聚物)含量,而CPP2样品的高温级分极少;CPP2样品中各级分的分子量几乎均高于CPP1样品中的相应级分,且分子量分布较宽;CPP1样品有2个熔点,127.2 ℃处的熔点源于较短的PP序列以及乙丙嵌段共聚物中的PE嵌段,148.4 ℃处的熔点源于高等规的PP序列;由不同长度的PP序列熔融导致CPP2样品有2个较高的熔融温度,熔融曲线在139.1 ℃出现肩峰,在150.7 ℃出现主要熔融峰。
谢玉, 王立梅, 齐斌
摘要 (
536 )
PDF (1567 KB)(
925
)
HTML (
3 )
以壳聚糖(CS)为基质材料,蒙脱土(MMT)为填料,采用戊二醛(GA)交联改性并结合溶液插层法制备了交联壳聚糖/蒙脱土(CS/GA/MMT)复合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及热重分析仪对复合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MMT用量对复合膜的吸水性能、水蒸气阻隔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改性CS可提高CS膜的耐水性,CS/GA膜的吸水率较CS膜降低了9.6 %;MMT可提高复合膜的耐水性、水蒸气阻隔性能、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当MMT的用量为CS质量的5 %时,复合膜的各项性能较好,吸水率、水蒸气透过率和断裂伸长率较CS膜分别降低了37.3 %、36.7 %和41.9 %,且拉伸强度提高了160.5 %。
曹志峰, 赵立品, 何汀, 马百钧
摘要 (
753 )
PDF (1208 KB)(
905
)
HTML (
5 )
选用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为阻隔层原料,采用5层共挤薄膜吹塑机制备了5层共挤阻隔膜,并对其力学性能和阻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阻隔膜各层厚度较均匀,拉伸强度可达30 MPa,热合强度超过35 N/15 mm,氧气透过量可达0.4 cm3/(m2·d·0.1 MPa);随着阻隔层厚度的增加,阻隔膜的阻氧性能先增强后趋于不变;随着测试温度和湿度的升高,阻隔膜的阻氧性能下降。
加工与应用
翟玉娇, 信春玲, 何亚东, 闫宝瑞, 乔林军
摘要 (
759 )
PDF (3019 KB)(
604
)
HTML (
6 )
以聚丙烯(PP)为原料,超临界氮气(N2)为发泡剂,通过自行设计的一种扁平螺旋线形流道模具探究了注塑制品充模长度与减重比、泡孔结构之间的关系,并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了注气压差、注气时间、注射压力和注射速率对制品充模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熔体背压越高,制品充模长度越长,且随着充模长度增加,制品的减重比呈先缓慢增大后急剧增大的趋势;在靠近浇口位置的泡孔少,整体呈扁平的椭球形结构;在中间位置泡孔增多且分布均匀,整体呈现为较为规整的球形结构;在远离浇口位置泡孔十分致密,但泡孔合并以及破裂现象较严重,整体尺寸分布不均匀;正交试验表明注气压差、注气时间、注射压力和注射速率的增大均会使制品的充模长度增大。
张庭, 金清平, 宋仕娥, 曹南南, 邓思远
摘要 (
689 )
PDF (2164 KB)(
609
)
HTML (
6 )
针对纤维增强聚合物(FRP)筋体,综合分析了水溶液浸泡、盐溶液侵蚀,酸溶液和碱溶液,以及冻融等不同作用介质和作用方式下筋体的拉伸性能,归纳总结了FRP筋体拉伸强度演化规律。从FRP筋拉伸强度退化作用机理出发,以Arrhenius方程为基础,探讨了不同作用方式下FRP筋拉伸强度寿命预测模型方程的参数特征。
贾垚, 张泽, 余正发, 崔永岩
摘要 (
751 )
PDF (2487 KB)(
740
)
HTML (
9 )
选用α?硫代甘油和对1,4?苯二硼酸合成了二巯基对苯硼酸酯,采用熔融共混法使二巯基对苯硼酸酯与聚氯乙烯(PVC)进行交联,制备了具有动态可逆交联结构的PVC,通过红外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表征了二巯基对苯硼酸酯的结构,同时对合成的交联剂二巯基对苯硼酸酯进行热分析,验证了其用作PVC交联剂的可行性,进一步研究了交联PVC的化学结构、应力松弛、蠕变性能、力学性能和二次加工性。结果表明,二巯基对苯硼酸酯交联后的PVC样品在各项性能上均有提升,且PVC样品在凝胶度较高的条件下仍然能进行二次加工,加工后可保留90 %的原始力学性能。
郝春波, 刘万胜, 赵欣麟, 王岩, 王月
摘要 (
856 )
PDF (2248 KB)(
1094
)
HTML (
7 )
以3种本体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ABS)牌号树脂胶液配比和工艺参数为基准,从橡胶的种类、结构、活性官能团数量、黏度、分子量及其分布等方面进行参照对比,选用1种适合本体ABS合成用国产橡胶,代替专利商指定配方用胶(720AX和565T橡胶),在4釜串联平推流本体ABS小试装置上进行试验。通过对原橡胶与替代橡胶在结构、性能上的差异对比,结合相应ABS树脂的试样性能表征分析,对选用替代橡胶的可行性做出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国产编号BR?A胶与720AX胶在试验过程中表现的性能差异性较小,可相互替代;国产编号BR?B胶中的1,2?乙烯基含量偏低,橡胶分子量偏大,若替代565T胶,还需进一步进行性能优化。
刘赣华, 唐乃夫, 马瑞伍
摘要 (
850 )
PDF (3546 KB)(
539
)
HTML (
3 )
针对由于等距螺旋锥齿轮结构较复杂导致在粉末注射成型阶段常出现不均匀分布的体积收缩和粉末浓度,使得制件产生翘曲变形和表面黑线的问题,利用Moldex3D软件对金属粉末注射成型(MIM)工艺成形等距螺旋锥齿轮进行仿真分析,结合正交试验设计获得各工艺参数组合对应的体积收缩率和粉末浓度,通过均值分析和极差分析得出各工艺参数对响应目标的影响趋势,并利用BP神经网络结合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进行MIM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优化之后的最佳工艺参数极大改善了体积收缩分布和粉末浓度分布的均匀性,提高了MIM等距螺旋锥齿轮的质量。
助剂
张书诚, 唐文斌, 于天娇, 徐珍珍, 邢剑
摘要 (
938 )
PDF (1771 KB)(
1158
)
HTML (
10 )
采用一步法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聚醚多元醇为原料,选用A~D 4种配比制备了聚氨酯泡沫材料,通过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和噪声振动测试系统等对聚氨酯泡沫的泡孔结构、热稳定性及吸音隔音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聚醚多元醇的用量对聚氨酯泡沫成分未造成差异,聚氨酯泡沫中出现闭孔、半闭孔、开孔并存现象;C配方制备的聚氨酯泡沫材料综合性能最佳,其表观密度、吸湿率、吸声系数和传递损失均达到最高,分别为407.6 kg/m3、167.1 %、0.6和25 dB;C配方制备聚氨酯泡沫的热稳定性和吸音性能较好,但隔音性能欠佳。
塑料与环境
李京霖, 郑义, 赵丽雅, 王攀, 杨鑫玉, 任连海
摘要 (
671 )
PDF (1971 KB)(
830
)
HTML (
13 )
基于利用厨余垃圾作为合成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原始基质,既可以增加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新途径,又可以降低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合成成本,有利于厨余垃圾合成PHA产业化发展的优势,概述了PHA的应用领域和类型,总结了厨余垃圾合成PHA工艺路线和PHA前体物(VFAs)合成阶段与PHA 合成阶段的内在合成机制,重点汇总了利用厨余垃圾合成VFAs过程和利用VFAs合成PHA过程的重要工艺参数。最后,对厨余垃圾合成PHA 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刘强, 卢亚红, 吴慧, 马瑜浩, 张宇鹏, 孙文潇, 张宏
摘要 (
1188 )
PDF (1828 KB)(
1071
)
HTML (
36 )
综述了近期聚乙烯(PE)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参与生物降解的微生物和实验表征方法,从中发现在降解能力测试中由于所用PE类型的不同和表征方法的误用等因素,造成无法对各类型降解菌的降解效率进行对比,最后,提出了对PE微生物降解的实验流程的改进建议和补充,为进一步研究PE的微生物降解特别是降解菌的高效性定义提供参考。
标准与测试
曾从钦, 潘伟, 邹耀邦
摘要 (
623 )
PDF (2118 KB)(
1052
)
HTML (
3 )
基于白酒塑料包装制品在存储过程中,由于燃油装载车辆排放尾气中的NOx而导致出现气熏黄变现象,通过建造人工环境,研究了不同种类的白酒塑料包装制品在高浓度NOx环境下的黄变、抗腐蚀性和热稳定性等的变化情况,以期确保高端白酒包装选材在正常使用、储存过程中不失效,避免防伪方面出现漏洞。结果表明,在超高浓度NOx(2 480 mg/L)气氛下,烫金的醋纤维素(CA)制件与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真空镀膜件会失去金属颜色,导致包装上关键防伪标识无法辨别,影响包装防伪效果;CA制件与聚酰胺(PA)织布袋经NOx试验后,缩短了制件的设计使用寿命;金属化包装制件、烫金膜等制件的表面涂层适当加厚,稳定剂适量增加,可一定程度上延长制件的稳定期;被NOx侵蚀后,CA件与PA织布袋会因NOx溶解或降解、烫金件与蓝色制件褪色、聚丙烯(PP)件脆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件龟裂。
机械与模具
刘学军
摘要 (
759 )
PDF (1303 KB)(
511
)
HTML (
4 )
研究了单轴转动的圆筒形滚塑模具在加热阶段其内表面传热系数与模具转速之间的关系,首先为滚塑工艺的加热阶段建立一个简化的传热模型,然后通过MATLAB软件求解了该模型的微分方程,从而将实验测得的加热时间转换成模具的内表面传热系数。在模具静止和转速较高的工况时,模内粉料的状态是确定且不随时间改变的,因此可通过FLUENT软件对这2种工况进行仿真计算以获得理论上的加热时间,然后同样转换成模具的内表面传热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当粉料在模内体积占比为10 %时,随着模具转速的增加,内表面传热系数先是急剧升高,但在转速达到2 r/min之后,该传热系数随模具转速的变化很小;当粉料在模内体积占比为30 %时,随着模具转速的增加,内表面传热系数先显著升高,在转速达到5 r/min之后,内表面传热系数的增速变缓并在20 r/min时达到了最大值;随着模具转速的继续增加,该传热系数开始减小,并在25 r/min后减小的速率开始变慢。
综述
曲岩松
摘要 (
781 )
PDF (1027 KB)(
609
)
HTML (
13 )
论述了2020年中国合成树脂产业的发展状况,就“十四五”期间中国合成树脂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中国合成树脂的生产已呈现多元化格局,未来的消费正在向功能化、个性化和定制化方向发展。
王富玉, 郭金强, 张玉霞
摘要 (
1240 )
PDF (4892 KB)(
1027
)
HTML (
18 )
介绍了聚合物共混体系原位成纤原理、影响因素、制备方法及聚丙烯(PP)与其他聚合物原位成纤共混体系研究进展,包括PP/聚酰胺(PA)、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原位成纤共混体系等。重点阐述了不同共混比、相容性、黏度比和加工参数(如拉伸速率、螺杆转速、加工温度等)等对PA或PET在PP中的成纤形态和PP力学性能、结晶性能等的影响。
左志刚, 周帅, 田同金, 王强, 李瑞, 魏浩, 王国军
摘要 (
1010 )
PDF (3296 KB)(
2046
)
HTML (
28 )
首先对广泛应用于照明、生物材料、临床医学、化妆品和农业等领域的光扩散材料的类型和性能参数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然后从光扩散原理以及通过结构设计提升光扩散性能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光扩散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黎玉山, 李杰
摘要 (
2676 )
PDF (2352 KB)(
7647
)
HTML (
258 )
概述了超疏水表面的浸润原理,着重介绍了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耐久性超疏水表面的开发制备工艺,以及其在不同领域内的应用进展。最后,对超疏水表面进行了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