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性能
孙文博, 信春玲, 何亚东, 翟玉娇, 闫宝瑞
摘要 (
697 )
PDF (2055 KB)(
683
)
HTML (
10 )
对玻璃纤维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GF)复合材料进行了微发泡注塑实验,采用海绵密度测试仪、万能力学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制品的表观密度、力学性能、泡孔形态和结构等进行了测试和表征,探究了微发泡工艺参数对制品减重比及泡孔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对比减重比不同制品的泡孔结构与力学性能找出了制备具有理想泡孔结构制品的注塑工艺参数方案。结果表明,注气量和熔体温度是影响制品减重比的主要因素;注气量对泡孔结构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注射压力和注射速率;注塑工艺参数为注气量0.2 %、注射速率70 cm3/s、注射压力70 MPa时,制件的泡孔质量和力学性能较好。
赵新新, 金晓冬, 施妍, 孙诗兵, 吕锋, 田英良, 赵志永
摘要 (
639 )
PDF (1983 KB)(
313
)
HTML (
6 )
采用紫外?臭氧(UVO)辐照方式对挤塑聚苯乙烯保温板(XPSF)进行了表面改性,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接触角测量仪(C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改性前后XPSF表面化学结构、润湿性能及表面形貌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UVO辐照时间的延长,XPSF表面含氧官能团数量逐渐增加,尤其在15 min时,XPSF表面的O/C值(O和C原子含量比值)由0.04增加至0.59;经UVO辐照30 min后,XPSF表面与水的接触角从未经处理的101.7°降至37.1°;UVO辐照前后XPSF表面形貌差异很小;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XPSF表面氧含量逐渐降低,表面形成的含氧官能团消失,疏水性产生一定恢复;放置7 d时XPSF表面仍为氧化状态,接触角表现为亲水性;放置14 d时XPSF表面化学性质和润湿性已恢复至原始状态,但XPSF表面形貌并不会随放置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夏云霞, 李磊, 罗章生, 朱倩沁, 何力军
摘要 (
947 )
PDF (1394 KB)(
1112
)
HTML (
11 )
以2种熔体流动速率(MFR)不同的再生聚乙烯为原料,二氟一氯甲烷和四氟二氯乙烷混合物为溶剂,采用闪蒸法制备了2种再生聚乙烯无纺布,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电子强力机和数字透气度仪等对其表观形貌、热性能、力学性能、透气性和抗水压性等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闪蒸法制备的再生聚乙烯无纺布由超细纤维黏连堆叠而成,其最大拉伸断裂强力为233 N/5 cm,最大断裂伸长率为77 %,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抗静水压性、印染性和阻隔性;制备的再生聚乙烯无纺布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实现了再生聚乙烯赋能增值的目标,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王轲, 龙春光
摘要 (
628 )
PDF (1337 KB)(
330
)
HTML (
15 )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海泡石纤维(Sep)进行了改性,采用平板硫化机通过热压成型法制备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Sep和PE?UHMW/改性海泡石纤维(O?Sep)复合材料,并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电子万能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Sep 及O?Sep的表面结构和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及磨痕形貌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O?Sep表面存在KH550分子,其在复合材料中分布比Sep更为均匀;当O?Sep含量达到6 %(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表现最佳,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冲击强度分别为32.1 MPa,171.2 MPa、138.3 GPa和17.62 kJ/mm2,比纯PE?UHMW分别提高了41.4 %、40.0 %、95.6 %和36.9 %;其摩擦因数和磨损量分别为0.124和 0.1 mg,比纯PE?UHMW分别提高了77.1 %和80 %。
陈胜, 梁颖超, 吴方娟, 方辉, 范新凤, 陈晖, 王永刚
摘要 (
466 )
PDF (2186 KB)(
316
)
HTML (
5 )
采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和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对双向经编玻璃纤维(BWKGF)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制备KH550改性BWKGF(k?BWKGF)和TDI改性BWKGF(t?BWKGF),并采用热塑性树脂传递模塑成型(T?RTM)工艺制备了聚酰胺6(PA6)/BWKGF、PA6/k?BWKGF和PA6/t?BWKGF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万能试验机对改性前后BWKGF结构、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k?BWKGF和t?BWKGF表面接枝了活性基团;改性处理增大了BWKGF表面的粗糙度,改善了其和PA6间的界面结合效果;改性处理提升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PA6/t?BWKGF和PA6/k?BWKGF的拉伸强度分别达到了130 MPa和140 MPa,比PA6/BWKGF分别提高了44.5 %和55.5 %。
雷经发, 沈强, 刘涛, 孙虹, 尹志强
摘要 (
613 )
PDF (3501 KB)(
583
)
HTML (
10 )
为揭示通过熔融沉积成型(FDM)工艺制备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的静动态力学性能及工艺参数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和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实验装置对使用3种打印速率(10、40、70 mm/s)和3种喷头温度(200、220、240 ℃)制备的TPU开展准静态(0.01 s-1)和动态(1 000 s-1)加载下的力学性能试验,并进行工艺参数优选,同时进一步获取了材料在较宽应变率范围(0.001~2 500 s-1)的应力?应变样本空间数据。结果表明,准静态和动态加载下,喷头温度220 ℃、打印速率40 mm/s为最优工艺参数;试样在准静态和动态下均具有应变率效应;准静态下试样超弹性特征显著,动态下结合朱?王?唐(ZWT)方程构建的材料黏弹性本构模型拟合曲线与实验曲线吻合较好;采用最优工艺参数制备的试样出现明显“微相分离”现象。
杨木森, 钱立军, 王靖宇, 赵震, 王光禹, 辛晓华
摘要 (
625 )
PDF (2179 KB)(
510
)
HTML (
6 )
为获得基于甲基八溴醚(MOBE)的高效阻燃聚苯乙烯(PS)复合体系,采用极限氧指数仪、锥形量热仪、热重分析仪(TG)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对纯PS及其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及机理和热稳定性等进行了测试和表征,探索了MOBE与磷酸三苯酯(TPP)复配阻燃PS的行为规律。结果表明,TPP和MOBE复合体系比二者各自单独作为阻燃剂使用时赋予了PS材料更高的极限氧指数(LOI),PS/3 %(质量分数,下同)TPP/4 %MOBE的LOI可达27.7 %, 明显高于PS/4 %MOBE(26.1 %);3 %TPP/4 %MOBE能够在4 %MOBE的基础上进一步抑制PS复合材料的燃烧强度,降低有效燃烧热,降低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与总热释放量(THR);TPP和MOBE能够在PS复合材料热降解时将阻燃元素集中释放,同时发挥气相淬灭效应;此外,TPP的加入能够提高PS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降低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从而使PS热分解产生的熔滴更快地带走热量,最终使TPP与MOBE发挥更好的阻燃效果。
衣惠君, 汤明, 张清怡, 摆音娜
摘要 (
745 )
PDF (1138 KB)(
608
)
HTML (
5 )
针对目前光固化(SLA)树脂的市场需求,采用双酚A环氧丙烯酸酯、二丙烯酸酯、三丙烯酸酯及光引发剂进行复配,制备硬质紫外SLA树脂产品,通过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平板流变仪、电子比重计等对组分含量不同的SLA树脂材料的力学性能、黏度、体积收缩率等进行了测试,确定了产品配方,并用该配方SLA树脂进行了SLA 3D打印。结果表明,较合适的SLA树脂的配方为2 mol低聚物双酚A环氧丙烯酸酯、20 mol活性稀释剂及适量光引发剂,采用该配方制得的SLA树脂黏度为240.8 mPa?s,拉伸强度为47.1 MPa,断裂伸长率为5.62 %,体积收缩率为4.44 %,所制备的产品表面光滑、性能优异。
罗军, 黄宏升, 叶晓兰, 任军, 聂胜强, 王壹, 张春梅, 刘渊
摘要 (
651 )
PDF (2472 KB)(
587
)
HTML (
7 )
为探究氢键对聚氨酯性能的影响,以聚四氢呋喃、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4,4’?二羟基联苯(HBD)和N3,N5?双(4?羟基苯基)吡啶?3,5?二甲酰胺(HPD)制备了2种类型的聚氨酯,并利用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万能力学试验机等对2种聚氨酯的化学结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自修复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2种聚氨酯均表现出了优异的自修复性能;60 ℃下,两者均30 min即可完成自修复;相较于以HBD为扩链剂制备的聚氨酯,以含有吡啶基团和酰胺基团的扩链剂(HPD)制备的聚氨酯表现出更优异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为1.2 MPa)、更优异的热稳定性能(热降解活化能为230.3 kJ/mol)及更高的残炭率(800 ℃残炭率约为5 %)。
李福杰, 齐斌, 徐华亭, 王立梅
摘要 (
652 )
PDF (3261 KB)(
627
)
HTML (
5 )
采用延流法制备了香兰素(V)交联的壳聚糖/聚乙烯醇/蜗牛黏液(CS/PVA/SM)复合膜,并通过热重分析仪(T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研究了不同CS/SM配比对复合膜光学性能、水蒸气和氧气阻隔能力、力学性能、热力学性能及生物降解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CS/PVA/SM复合膜为可降解的亲水性薄膜,当CS溶液/SM溶液体积比为5/3时,复合膜性能优良,其抗氧化活性为87.51 %,其水蒸气透过率比纯CS膜降低了75.16 %,不透明度降低了87.74 %,拉伸强度提高了16.04 %,断裂伸长率提高了28.26倍;随着SM含量的增加,复合膜的热稳定性有所降低;CS溶液/SM溶液体积比为5/1、5/2和5/3时,复合膜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SM的添加使复合膜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和柔韧性,V的添加提高了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抗氧化能力;所制备的CS/PVA/SM复合膜在食品包装领域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乔宗文, 邓嘉琪, 冀威
摘要 (
446 )
PDF (2687 KB)(
308
)
HTML (
0 )
基于酰基化反应制备了氯丁基化聚砜(BPS)和氯戊酰基化聚砜(VPS),再以8?羟基?1,3,6?芘三磺酸三钠(TS)为试剂经过亲核取代反应制备了侧链长度不同的芘磺酸型聚砜4PS?SA和5PS?SA,并采用注膜法制备了4PS?SA和5PS?SA系列阳离子交换膜;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核磁共振仪(1H?NM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和表征了其结构和磺酸基团含量,并探究了柔性侧链对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4PS?SA和5PS?SA阳离子交换膜表现出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和阻醇性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膜的吸水率、吸水溶胀率和质子传导率增加;在相同离子交换容量(IEC)下,具有较长侧链的5PS?SA尺寸稳定性和质子传导率更好,其中5PS?SA?3在室温和85 ℃下的溶胀率仅为23.7 %和39.1 %,质子传导率为0.093 S/cm和0.142 S/cm,甲醇扩散系数仅为7.09×10-7 cm2/s,表现出很好的综合性能,有望用于阳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实际生产应用。
加工与应用
王阳, 程礼盛, 谭晶, 杨卫民, 王瑞雪, 张政和
摘要 (
545 )
PDF (3252 KB)(
354
)
HTML (
1 )
采用Moldflow 软件对聚醚醚酮(PEEK)型材接头的注射成形进行了设计与模流分析,从注塑流动过程和成型件质量等角度,研究了PEEK物料中填料种类与含量对注射压力、锁模力、成型件纤维取向张量分布、成型件翘曲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填料可以改善物料流动特性,玻璃纤维填料可以优化其力学阈值,高模量碳纤维可以显著增强成型件刚度、降低翘曲度,增加填料含量可以优化成型件刚度;通过本研究可以有针对性地搭配PEEK型材的填料种类和含量,保证注射成型质量。
田驰锋, 张洪申
摘要 (
484 )
PDF (2316 KB)(
807
)
HTML (
0 )
对摩擦桶式荷电器中车用聚合物粒子的荷电情况进行了初步探究,基于法拉第桶测定了聚丙烯(PP)、聚氨酯(PU)、聚酰胺(PA)、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6种车用聚合物粒子在摩擦桶式荷电器下的摩擦荷电序列,并以ABS和PA为例,验证了其在不同摩擦桶式荷电器转速(n)和荷电时间(t)下的荷电规律,确定了ABS和 PA的最佳静电分选参数。结果表明,聚合物粒子荷电量(Q)与n和t呈正比关系;各车用聚合物粒子的摩擦荷电序列为(-)PE→ABS→PVC→PU→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PP→PA(+);ABS和PA的最优分选参数为n=20 r/min、t=1 min,此时两者分离纯度分别达到94.18 %和99.86 %,回收率分别为88.4 %和75.3 %,总回收率为90.15 %。
周文贤
摘要 (
3424 )
PDF (2076 KB)(
3190
)
HTML (
33 )
研究了太阳照射后液晶显示器(LCD)偏光片的变色现象,采用智能型氙灯老化试验机、广角/小角X射线散射结构分析仪(WAXS)、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和分光光度计等对偏光片的光学性能、耐候性能及表面元素等进行了测试和表征,并探讨了其变色机理。结果表明,105 ℃×1 h的高温测试后,聚乙烯醇(PVA)膜素子中I3-紫外吸收峰强度增加1倍;120 ℃×120 h测试后,I3-紫外吸收峰强度增加2倍,PVA?I5-吸收峰强度减弱,PVA?I3-吸收峰强度增加;碘系偏光片变色机理为PVA?I5-向PVA?I3-转化,随着I3-含量增加偏光片颜色逐步变成棕色;变色的碘系偏光片在高温高湿处理后可以恢复到原来的颜色,PVA?I5-与PVA?I3-之间在偏光片中可以互相转换;偏光片受太阳辐射变色问题与偏光片抗紫外性能及耐高温性能有关;通过优化偏光片原料与制造工艺以提高其中紫外吸收剂含量可以提升其抗紫外性能;增加偏光片中PVA?I5-含量以提升其耐高温性能可以解决太阳照射下碘系偏光片变色问题。
汤元君, 李璇, 董隽, 李国能, 罗冠群, 王卫民, 许友生
摘要 (
905 )
PDF (3609 KB)(
1020
)
HTML (
14 )
以废弃聚氯乙烯(PVC)塑料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不同尺度研究方法(整体尺度、失重阶段尺度和重叠复杂反应反卷积尺度)探究其多步热降解反应动力学特性;采用Fraser?Suzuki函数对微分热失重(DTG)曲线进行反卷积分峰;采用3种无模型方法[微分法:Friedman法;积分法: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法和Ozawa?Flynn?Wall(OFW)法]求解其反应动力学方程;采用Master plots理论获得对应反应机理函数。结果表明,PVC塑料的热解由于其多步骤重叠反应特性,不适宜采用整体法或失重阶段法求解其动力学参数;反卷积法结果表明PVC热解过程包含3个拟反应,其表观活化能(Eα )(KAS法)分别为128.01、182.34、246.49 kJ/mol,指前因子(lnA)分别为19.85、26.99、33.27 s-1,拟反应1、3符合Avrami?Erofeev反应机理模型,拟反应2符合Prout?Trompkins反应机理模型;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混合废弃塑料清洁高效热解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欧阳宇, 刘泓滨
摘要 (
480 )
PDF (1141 KB)(
307
)
HTML (
1 )
以PPO/PA(聚苯醚/聚酰胺)翼子板为研究对象,在数值模拟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主成分分析(PCA)结合灰色关联度(GRA)的研究方法,得到第一主成分方程、各项指标贡献度、各工艺参数对综合质量的影响程度及较优工艺参数组合,实现翼子板翘曲变形、体积收缩不均和缩痕等缺陷的优化。结果表明,各工艺参数对综合质量的影响程度为:冷却时间>模具温度>熔体温度>保压时间>保压压力;优化后,最大翘曲变形量、体积收缩率和缩痕长度分别由原来的11.29 mm、16.24 %、0.060 6 mm下降到10.21 mm、14.4 %、0.056 4 mm,分别下降了9.6 %、11.33 %和7 %。
助剂
冯秀, 沈颖, 许胜
摘要 (
646 )
PDF (1250 KB)(
936
)
HTML (
6 )
合成了7种无毒的新型有机铋催化剂,采用核磁共振仪、质谱仪(MS)和红外光谱仪(FTIR)等对其进行表征,确认了其化学组成,并将其应用于聚氨酯涂膜材料制备,研究催化剂结构和添加量等对涂膜的固化时间、抗腐蚀性能和拉伸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五价有机铋催化剂性能明显好于三价铋,0.3 %(质量分数,下同)的铋金属催化剂即可将聚氨酯涂膜的固化时间缩短至其四分之一,耐溶剂性能提高30 %,拉伸强度增加33 %,断裂伸长率降低35 %;铋分子中芳基的平面性对其活性影响很大,含有氧桥二苯结构配体的催化剂由于平面性好,显示出了较好的催化性能。
张宗胤, 吕明福, 郭鹏, 徐耀辉, 张师军
摘要 (
527 )
PDF (1508 KB)(
404
)
HTML (
2 )
研究了聚(丁二酸丁二醇?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薄膜在吐鲁番、海南2地的自然老化行为,采用高速拉伸仪、加强型投射雾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对薄膜老化前后的拉伸性能、光学性能和热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表征,探究紫外线吸收剂(UVA)对PBST薄膜耐候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自然老化时间的延长,PBST薄膜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逐渐下降,透光率无明显变化,雾度逐渐提高,熔融温度(Tm)向低温方向移动; UVA可显著改善PBST的耐候性,最适宜添加量为0.5 %(质量分数)。
标准与测试
孙颖, 黄岩, 王星煜, 翁云宣
摘要 (
809 )
PDF (1269 KB)(
937
)
HTML (
10 )
为深入研究快递包装袋的特征气味成分,通过液液萃取法获得快递包装袋挥发性气味成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利用液液萃取法从快递包装袋中共鉴定出了30 余种物质,其中相对质量分数最高的是醇类化合物及其他类化合物;2?(十八烷氧基)?乙醇、乙酰柠檬酸三丁酯、1?氯?七叶苷、2?十六醇、2?溴十八烷、叔十六硫醇相对质量分数均较高,对快递包装袋特殊气味的形成可能具有关键性影响。
塑料与环境
冀峰, 龚炜华, 张艳, 罗水源, 于庆雨, 朱君秋, 郭江彬
摘要 (
1428 )
PDF (2028 KB)(
1333
)
HTML (
19 )
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釜压发泡技术制备了生物可降解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发泡颗粒,采用核磁共振光谱仪(1H?NMR)、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PBAT的化学组分及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渗透条件对PBAT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BAT中己二酸丁二醇(BA)和对苯二甲酸丁二醇(BT)链节含量分别为53 %和47 %(摩尔分数);PBAT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最大熔融温度和结晶度分别是-33、122 ℃ 和13.16 %,其分解温度为280 ℃;当渗透温度从76 ℃增加到90 ℃时,PBAT发泡颗粒密度逐渐降低、发泡倍率逐渐增大,且该条件下制备的PBAT发泡颗粒放置1 d后密度增加、发泡倍率降低,继续延长放置时间至7 d时,其密度和发泡倍率保持不变;当渗透时间从0.5 h延长到2 h时,PBAT发泡颗粒密度逐渐降低、发泡倍率逐渐增加;当渗透时间从2 h延长到3 h时,其密度和发泡倍率保持不变;当渗透压力从10 MPa增加到12 MPa时,PBAT发泡颗粒密度逐渐降低、发泡倍率逐渐增加;当渗透压力从12 MPa增加到14 MPa时,其密度和发泡倍率保持不变。
吴雄杰, 陶强, 朱东波, 程劲松, 储雨, 许磊
摘要 (
688 )
PDF (1707 KB)(
533
)
HTML (
7 )
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对市售的6种食品接触用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1#~6#)材质进行鉴别,测试了其在不同浸泡条件下的总迁移量,并对部分样品的蒸发残渣成分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2#与4#样品材质定性结果与其标注材质不一致;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总迁移量远大于传统聚乙烯(PE)塑料购物袋,2#~6#样品在4 %(体积分数,下同)乙酸模拟液中浸泡及1#~6#样品在95 %乙醇模拟液中浸泡时的总迁移量均超过限量要求(10 mg/dm2),说明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直接接触食品存在一定食品安全风险;样品中的PBAT能在95 %乙醇中溶解;样品中掺杂的CaCO3在4 %乙酸模拟液中出现了大量迁移,这是由于CaCO3本体发生迁移及CaCO3与乙酸发生反应生成了乙酸钙;淀粉(ST)颗粒在水中会发生糊化脱落,而乙酸进入ST颗粒中会破坏ST的分子结构,导致掺杂ST的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总迁移量显著增大。
综述
孙旗, 高兴, 崔雪梅, 连慧琴, 崔秀国, 汪晓东
摘要 (
837 )
PDF (1778 KB)(
1207
)
HTML (
8 )
黑磷烯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能的新型二维纳米材料,所具备的窄带半导体性能特征,使其在场效应晶体管、光电子器件、自旋电子学、气体传感器及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黑磷烯用于聚合物阻燃已成为新的热点研究领域。本文阐述了黑磷烯的制备技术及阻燃机理,详细介绍了黑磷烯作为阻燃剂用于环氧树脂(EP)、聚氨酯(PU)和聚丙烯腈等聚合物阻燃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黑磷烯阻燃剂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黑磷烯阻燃剂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邓天翔, 许利娜, 李守海, 张燕, 姚娜, 贾普友, 丁海阳, 李梅
摘要 (
1165 )
PDF (2365 KB)(
3027
)
HTML (
30 )
综述了近年来聚氯乙烯(PVC)接枝改性和交联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其中,接枝改性方法包括在PVC链的C原子上接枝含C、N、S元素基团等及其他亲核取代方法;交联改性方法包括过氧化物交联、三嗪化合物交联、双烯化合物交联、硅烷交联及其他化学交联方法等;最后,对PVC化学改性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魏辽
摘要 (
756 )
PDF (3782 KB)(
830
)
HTML (
10 )
以我国油气田压裂所用的暂堵球、暂堵剂等2大类产品为主线,系统总结了不同工艺及配方合成的暂堵产品的暂堵机理、性能特点及应用现状,阐述了各产品的溶解特性,结合油气田绿色环保开发需求提出了现有水溶性暂堵球、暂堵剂存在的问题,并对暂堵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王镕琛, 张恒, 孙焕惟, 段书霞, 秦子轩, 李晗, 朱斐超, 张一风
摘要 (
844 )
PDF (2950 KB)(
1216
)
HTML (
24 )
简述了静电纺丝法、纺粘法和熔喷法等聚乳酸(PLA)非织造材料制备工艺,重点介绍和分析了成纤改性、成网改性和后整理等PLA非织造材料亲水改性方法,阐述了PLA非织造材料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用途,包括药物缓释、伤口敷料和口罩制造等;最后,对PLA非织造材料亲水改性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